创业找项目 导航

公务员国考申论B卷试题析解

来源网站:创业找项目 2018-06-16
创业找项目
  公务员国考申论B卷试题析解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申论试卷(本文称B卷)中的乡村文化衰落出现“失根”危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深思考。笔者从研究和辅导申论的角度出发,拟结合试卷谈一点浅显的看法,仅供考生们参考。

  一、试题特点简述

  1、乡村文化主题,呼唤教育公平。B卷同A卷相似之处,也是彰显文化主题。其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反映乡村文化“失根”的危机。这个问题不可小看,它涉及文化建设的重大选题。可以说,试卷直接呼唤教育必须公平,否则将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和谐社会的实现。

  2、资料题型变化,应用依然实际。给定资料有所增加,可由于层次清晰阅读难度减小,但资料7与前6个资料内容的对接会使考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这正是提升主题,考查考生分析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考点。题型中出现了写公开信的要求,这是去年国考B卷“宣传提纲”写作的延续,强调公务员工作实际,更具实用价值。

  3、作文限定放宽,显示创新趋势。作文要求“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的提法在国考中尚属首次,为考生写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必须看到,这一变化非同小可,“不拘泥于给定资料”这简单的几个字,清晰地透露出公务员考试中写作的一种发展趋势。因为打破给定资料的限制,无疑会使考生的思路一下子放开,可以根据自己所熟悉的工作和生活实践来构思成文,这样更能真实地反映出考生的理论素质、实践能力和写作水平。这一可能不大为人注意的创新之举,显然说明国考对申论科目考试的研究和探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答题思路析指

  第一题,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第一小题,“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这是一道限定资料概括题,作答依据事实在资料1和资料2中。由于收入低,家庭生活困难,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凸显出来。具体地讲,“同在蓝天下”,本应同城里的孩子一样“共同成长进步”,但他们却受不到公平的社会待遇:一是上公办学校,希望能“和城里的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但是,因没有“城市户籍”,学费、借读费、赞助费等费用太高,难以承受,而且就读时生活、考大学等也成难题,种种歧视,使孩子们造成心理创伤。二是上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学校数量有限,因没有政府支持,没有办学许可证,缺少办学经费,学习环境简陋,且生源和教师队伍都不稳定,孩子们的学习质量也难以保证。

  第二小题,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这是一道分析题,主要抓住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来分析理解“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句话,要把握“困境”指的是什么,“不绝希望”又是什么。具体地讲,教育成本的不断增加,使一些农村农民子女上学接受教育陷于困境,一些地方出现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现象,上不起学和缀学之风抬头。然而,困境中很多农民没有绝望,而是认定了知识的力量,依然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学受教育上,不惜血本投资供孩子读书。他们期盼政府帮助他们实现这个希望。因此,必须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促进教育公平,切实改变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农民子女受教育及就业问题,归还本应属于他们寄以希望的教育。

  第二题,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内容具体,符合实际;用语得体,通俗易懂;不超过400字。

  这道题是要求写一篇应用文书信。书信的格式虽然简单,但必须准确把握。同时,内容、用语均需符合题目要求。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行文,目的是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具体地讲,首先,要把握好书信的行文格式:将标题写在答题纸首行中间位置;然后另起一行,顶格写称呼:尊敬的各位家长,后面用冒号;之后,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可分几个自然段完成;正文结束后要在其右下方位置写上署名(××县教育局)和年月日。其次,要把握好书信正文的内容,按要求可分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写明行文的缘由,即为什么要写此信,是为了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二是写出本县教育的现状和建设寄宿制学校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三是写办好寄宿制学校的具体措施,这是行文的重点,措施要符合实际,真正能把学校办成让学生和家长都满意的“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学校;四是写希望广大家长能够理解、关心并积极支持建设寄宿制学校。

  第三题,假定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要求: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这是一道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的试题。答题时,主要参考资料5和资料6。经过阅读资料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致使学校被撤销或合并;二是许多学龄儿童随打工父母迁往异地就读,使乡村小学生源锐减,校舍被闲置或改为他用;三是农村税费改革引发学校经费紧张,财政投入减少。针对以上原因,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合理调整布局,按需要设点,从规划上确定希望小学的位置;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硬件建设,从经费上保障希望小学的发展;三是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农民本地就业,使其子女就地上学,从措施上保证希望小学的生源。

  第四题,“给定资料7”的画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立意明确;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语言流畅;总字数800—1000字。

  这道作文题,相对而言有一定难度。尽管可以不拘泥于“给定资料”,但要很好地理解资料7中的那段话,也并非轻而易举。我们必须看到,资料7是对前6个资料的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诸多材料的集中概括,是理论上的质的提炼与升华,将乡村教育提升至文化建设层面。那就是,乡村文化的衰落,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致使传统精神财富具有“生命内涵的乡村已经终结”,最终导致所谓“失根”的危机。农民子女的文化教育问题,在乡村得不到保障,随父母进入城市仍然得不到保障,他们生命存在的根基发生动摇,成了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应当看到,这不仅仅是农民子女,还包括相当多的城市外来人员在内,可见已经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那么,如何维系和保障人们忧虑的“根基”,如何弥补和挽回教育的缺失,就必须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道路,从建立和谐社会的全局着手,彻底解决教育不公的问题。具体行文,以下层次可供参考:首先,以事实材料引出何谓“失根”危机,同时阐明“失根”危机的严重性,提出论点;其次,分析“失根”危机产生的原因;再次,针对原因提出对策,即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实现全社会所有人员地位和权力平等,共享精神文明的成果,如何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等相关措施;最后,呼唤教育公平,让全社会共同努力,化解无根危机,扣题结束全文。

公务员国考申论B卷试题析解》出自:创业找项目
链接地址:http://m.gjknj.com/duwu/1589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

创业找项目

© 创业找项目 m.gjknj.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