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找项目 导航

要懂得申论命题的意义,把握其特点和现状

来源网站:创业找项目 2018-06-16
创业找项目
  要懂得申论命题的意义,把握其特点和现状

  有志于参加国家和省市公务员考试的考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年申论考试的命题会是怎样的?能考哪些方面的内容?题型还会有哪些变化?省里出题能与中央和国家机关考的类似吗?等等,不一而足。很多考生都把申论命题看得非常神秘,觉得应试准备涉及的范围太宽,无从下手。其实,申论命题并不神秘,考生只要把握了申论命题的社会意义、命题的特点和现状,做到知己知彼,就能把握住申论命题的趋势。

  一、申论考试命题的社会意义

  自2000年以来,申论考试已经经历了八个年头,在这八年中,申论考试在完善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这种考试形式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尽管如此,在申论命题方面并未引起更多的人的思考。很多人觉得,申论命题没有什么规律性,只是“临时组织”一些专家、“随意策划”出题而已。如果仅仅是这样认识问题,那就失去了申论考试命题的实际意义。八年来申论考试命题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并告诉我们,申论考试命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简要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是求才,求治国之才。众所周知,申论考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选拔人才的最好方式,中外概莫能外。应当看到,进行申论考试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的一个重要举措。要治理国家,就不能缺少治国之才,要使国家和谐、振兴、发展,就更不能缺少治国之才。因此,求治国之才是申论考试的主要目的,也是申论考试命题把握的主线。所以,申论考试命题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主线进行,不可有一点点稍微的偏差。实践证明,人才难得,优秀人才就更难得,能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尤其难得。国家的各级党政部门只有礼贤下士,重视人才的开发,才能把符合时代要求的各种优秀人才选拔出来,正是申论这种考试形式为国家开拓出一条“求贤”之路。

  二是求识,求治国之识。为国家选拔人才,就要选拔优秀人才。这里所说的优秀人才,必须是拥有现代文化知识、具有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人才。不是庸才,而是“有识之士”。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申论考试命题更注重能力和素质的测试,试题要考出考生能力的大小、素质的高低。也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看到了申论考试命题不仅是对考生,而且对国家公务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申论考试对我国现存的各类教育以及对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创新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是求策,求治国之策。选才是选拔国家的栋梁,是要他们在各个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他们的才干,为国家振兴管理好国家的政务和事务,解决好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社会问题,包括社会难点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可见,申论考试命题侧重点在“求策”上,以充分展示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清楚,求策,是求才、求识的必然延伸,也是申论考试命题的终极目的。如果说,在考场上,考生们回答申论试卷“给定资料”的问题只是“对策”的牛刀小试的话,那么,通过考试选拔上来的“栋梁之材”面对的将是更加纷繁复杂的整个社会。所以说,申论考试命题是时代要求的产物,它体现了国家的民主政治,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谐调发展。

  二、申论考试命题的特点和现状

  1.试卷内容热点频现,不断调换针对角度。

  从近十年来的申论命题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试题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它所展现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对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均有涉及,大多是复杂的社会热点问题,指向性非常清晰,让考生共同来关注这些直接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问题,直接为解决这些人们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出应对之策。打开试卷,各年试题历历在目:2000年《申论》测试的题材是一个因噪音污染而导致的纠纷所引出的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2001年《申论》测试的题材是关于PPA在全球引起的风波问题;2002年《申论》测试的题材是关于网络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影响问题;2003年《申论》测试的题材是关于安全生产和重大事故问题;2004年《申论》测试的题材是关于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汽车工业发展与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2005年《申论》测试的题材是关于农村和农民问题;2006年《申论》测试的题材是关于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问题;2007年《申论》测试的题材是关于土地流转与开发利用问题;2008年《申论》测试的题材是关于怒江水电资源开发问题。等等,我们完全可以看出,这些题材都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命题的目的出发,毫无疑问,申论试题社会热点频出,是让考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独立的观察并引发深刻的思考,进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独到见解,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正因为如此,命题者不断调换测试的方位,使资料内容体现得更加灵活,使试题的角度更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2.资料字数逐步增多,不断加大应试难度。近十年来,在申论试卷命题中,卷面上除考试内容变化以外,变化最大的就是“给定资料”的字数。从中央和国家机关的申论试卷来看,2000年给定资料是1700字,2001年是1800字。2002年是2500字,虽稍有增加,但变化不大。2003年是5600字,一下子增加了一倍,让考生有些猝不及防。2004年是4100字,2005年是4000字,考生以为以后给定资料大致会稳定在这个数字上。可是2006年给定资料变成了10000字,一下子又增加了一倍,让考生无所措手足。2007年是8000多字。2008年依然是8000多字。给定资料字数的不断变化,特别是成倍的“突然增多”,自然增加了应试的难度,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各省市的试卷情况也是如此。很明显,这主要是在加大对考生阅读能力的测试,当然,同时也加大了对考生分析、理解、归纳、概括以及写作能力等基础知识的测试。

  3.文体多元要求复杂,不断拓宽知识深度。中央和国家机关的申论试卷从2000年到2002年,都是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给人一种不变的感觉。2003年,则是要求考生任选两种情境中的一种写一篇讲话稿,文章体裁由议论文变成了应用文。2004年,要求考生写一篇报告,文章体裁则又变成了公文。2005、2006、2007年均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各省市的考试也在不断变化,除议论文外,也有讲话稿、报告,另外还有建议、通报、意见、调查报告等等,体裁不拘一格。这种体裁的多元变化,要求和限定条件不断增多,无疑是加大了对考生知识深度和应用能力的测试。必须懂得,作为考生,仅仅把握议论文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公文等其他一些文体知识和相关知识,因为这是国家公务员日常工作必备的知识,能够娴熟地应用这些知识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否则,便难以应对申论考试。

  4.题型题量几经变化,不断提升创新力度。中央和国家机关申论试卷2000年至2002年基本上都是固定的题型三道题,即“概括(概述)、对策、论证”三个部分。2003年和2004年变成了两道题,2003年是“提出对策、写讲话稿”,2004年是“概述、写一报告”。2005年是三道题,但第一题变成了选择题,第三题变成两个小题,即“概述、写一评论”。2006年是三道题,第二题仍然是选择题。2007年则变为五道题,三、四题根据报考限作一道,出现了问答题和名词解释,同时,作文变成了命题作文。各省市的申论命题每年也都不断变化。毫无疑问,申论命题的题型和题量的不断变化,重在测试考生思维应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种变化,充分体现了申论在完善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正所谓“年年岁岁试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题型和题量的变化,自然会令考生感到耳目一新,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直接面对眼前的新的挑战。

  归结起来,我们能够看到,申论考试命题虽然为国家选拔人才已经取得了众所周知的社会效果,但仍需从理论上加强研讨。同时,要普及国家公务员知识和申论基本知识,大专院校应开设申论课(最低也要开选修课),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了解申论,懂得申论,因为他们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对象。从实践上,仍需加强考试组织全程的科学化和考试成绩的公平化的管理,命题者要针对应试对象从给定资料、要求限定、提问方式、论题选定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使申论命题不断推陈出新,更趋科学。

要懂得申论命题的意义,把握其特点和现状》出自:创业找项目
链接地址:http://m.gjknj.com/duwu/158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

创业找项目

© 创业找项目 m.gjknj.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