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范文网 导航

2020年度学院院长个人述职报告

来源网站:卡耐基范文网 2020-12-26
卡耐基范文网

2020年度学院院长个人述职报告

  2020年是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不平凡的一年,学院各项工作出现了疫情模式下的新问题、新挑战,经历了线上线下新模式的考验,面对新形势,我作为学院院长,带领全院教师共克时艰,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年度目标和任务。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创新线上教育教学模式,云端完成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任务,侧重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

  上半年,面临疫情形势,带领全院师生利用spoc、腾讯会议、ZOOM会议等网络平台和微信、QQ等自媒体平台圆满地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线上理论与实践教学、考核、毕业论文撰写、答辩等各个教学环节,尽管有些教师,尤其是老教师面临网络技术不会使用的困难,但在全院师生共同努力的情况下,完成了所有课程和教学环节的各项任务,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通过云端开展了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学团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参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高的热情,一年来,学院共有25个项目获得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4项,校级18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有25支队伍参赛,两组团队获校级金奖,一组获校级银奖,两组获校级铜奖。获得国家、省级口译、演讲、阅读、写作等赛事奖项9项。新建外语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项目5项,促进了校企合作和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为学生未来就业搭建平台。

  (二)结合“一带一路”战略下吉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建设斯拉夫语专业集群建设,为学校的对外教育合作拓宽基础

  近年来,学院一直关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小语种人才的新需求,新建了波兰语专业、捷克语专业,利用以俄语为基础的斯拉夫语集群优势,立足于国家紧缺的面向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斯拉夫语族小语种人才需求定位,截至2020年9月,已完成三届波兰语本科专业的招生,积极引进稀缺的波兰语教师和捷克语教师。同时,在国家对外科技合作转向“俄白乌”战略的背景下,学院正在加大斯拉夫语集群建设力度,筹划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专业的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新增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本科专业,形成斯拉夫语框架下的专业集群优势,为学校进一步打造“俄白乌”合作办学特色和实施国家对外科技合作战略转向奠定人才培养和语言服务基础。

  (三)以项目申报与团队建设为依托,凝练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方向,提升高水平科研项目申报数量与层次,为十四五期间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硕士授权点夯实基础

  2020年,学院多次开展学科组成员项目申报培训会议,指导骨干教师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省哲学社科基金、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项目、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的申报。面对外语专业发表论文的杂志数量少、核心期刊杂志偏少、小语种教师发表文章困难的现状,教师申报课题和完成课题都面临巨大困难的现状,鼓励教师多申报以教学改革实践和翻译实践成果类的纵向和横向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教师共立项科研纵向项目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国际司专项委托研究项目2项,完成结项课题2项,中国高教学会课题1项,省级教研课题6项,横向委托项目1项,出版专著4项,编著3项,主编教材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重要期刊2篇,CSSCI期刊2篇,核心期刊3篇。学院在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朝鲜语语语言文学等二级学科项下进一步确定了语言学、文学、翻译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研究方向,组建了每个研究方向的梯队,制定了团队成员周期性学术研讨会制度和按照学科方向整合研究的制度,力争每年度每个研究方向都能发表本研究方向学术前沿成果,申报高水平课题,为十四五期间增设日语笔译、西班牙语笔译、俄语口译等专业硕士学位点儿和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硕士点的授予权做充分准备。

  (四)以俄语学科建设为龙头,打造学校特色工程建设品牌,全面提升对俄人文合作特色和俄语学科国际影响力

  多年来,俄语学科团队为学校的对俄合作办学特色、孔子学院建设以及国家的中俄人文交流和吉林省的对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2020 年,俄语学科继续围绕学校特色工程建设目标,继续扩大学校在中俄人文交流领域的影响力。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项,完成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项,国家汉办基金项目1 项,完成教育部国际司委托专项研究项目1项,完成俄罗斯世界基金会基金项目2项,组织新申报2020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5项。项目结项成果均以著作的形式出版,包括学术专著2 部,文学译著2套,编著1 部。举办教育部国际司专项翻译艺术大师班线上培训15 场,为全国高校200 余名师生进行了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培训,凝练了俄语翻译学科的文学翻译培养特色,进一步扩大了俄语学科在全国和俄罗斯高校的影响。组织俄语教师团队参加俄罗斯和国内线上学术会议30 余次,参加了俄罗斯亚太地区文学节开幕式并代表中国学者发言,参加俄罗斯世界基金会举办的第十四届世界俄语大会等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打造了我校俄语学者参与国际学术对话的能力,提高了俄语师资团队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理念的能力和影响力。

  (五)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现有师资的能力建设,鼓励各专业教师参与国内国外的线上线下学术会议,拓宽专业教师团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院骨干力量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的能力

  2020年,学院通过申报博士招聘计划,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学习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层次和水平。2020年学院申报英语、日语、俄语博士计划4人,完成引进计划2人。有1人结束国家留学基金委美国访学项目如期回国,派出1人到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人正在西班牙攻读博士学位。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外语专业博士比例偏低的问题。在疫情的条件下,学院共派出教师参加国内各类线上线下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类学术会议30余人次,及时了解和掌握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改革的前沿问题和新举措、新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性学术前沿问题的学术交流与研讨会,进一步明确科研骨干力量的学术研究方向,整合力量,与国内外学术前沿接轨,提升科研骨干力量的团队成员合作模式下的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能力,提升科研产出能力和成果层次。

  (六)在教学及科学研究领域做到率先垂范,取得国内领先的教学理论成果和文学翻译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多年来,我本人一直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学院教学改革中率先提出了零起点学生的学案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并率先实践。在听说读写译几大技能训练方法和理论方面加强研究与实践,在国内外语教学界率先提出了依托母语和中介语的外语教学法理论,所提出的辅助语言学习理论填补了我国大学外语专业零起点学生学习非英语专业语种的教学理论空白。该项研究成果得到了俄罗斯世界基金会的经费支持,在俄罗斯出版了该著作的俄语版,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该著作的汉语版,为全国大学外语专业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2020年完成了国家汉办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项目——《中国唐诗的俄译与鉴赏项目》,在俄罗斯出版了学术专著《和谐之美——唐诗的俄译与鉴赏》。该项目以中国古典诗歌背后的文化背景分析与翻译方法为主线,采用直译与意译并行、文化背景分析与翻译方法讨论的方式引导俄罗斯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和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此外,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带领俄语文学翻译团队完成了俄罗斯世界基金会经费项目《俄罗斯白银时代短篇小说》作品选(三卷本),带领俄语笔译硕士研究生完成了《俄罗斯远东文学作品集》项目,完成了教育部国际司委托项目《“一五”计划时期中苏工业合作史实研究》项目,获批教育部国际司国别区域研究专项经费项目《普京总统讲话习语及其在中俄人文交流中的应用研究》,获批教育部中俄人文交流机制项目《中俄女性作家作品互译项目》、《俄罗斯生态文学作品汉译项目》。此外,受邀郑州大学做学术报告《俄语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策略》,受邀参加第十四届全球俄语大会(线上)并做大会发言,受邀俄罗斯亚太地区文学节并做大会主题发言,主持俄罗斯当代翻译理论与翻译艺术大师班15场,参加俄罗斯梁赞国立大学、伏尔加格勒国立社会师范大学、阿穆尔人文师范大学组织的线上国际会议和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以上学术会议和学术成果进一步提升了我校俄语学科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力。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院整体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科研创新能力欠缺,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手段。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教师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成果不强,金课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还处于空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还没有形成较高的覆盖率。

  (三)学科建设团队力量整体上不强,学科方向不明确,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和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突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加强过程性考核方式改革,继续实施课程研讨制度,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对高级职称人员和博士人才的科研指导,加强学科研究方向的凝练,逐渐形成每个专业和跨专业的稳定的学术研究团队,在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核心期刊论文等高层次项目申报上下功夫,提高高水平成果的产出率。

2020年度学院院长个人述职报告》出自:卡耐基范文网
链接地址:http://m.gjknj.com/duwu/35701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

卡耐基范文网 最近更新 免费论文网 公文素材库 文库114

© 卡耐基范文网 m.gjknj.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