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范文网 导航

体育铅球教案优秀8篇

来源网站:卡耐基范文网 2023-02-01 09:40:39
卡耐基范文网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8篇体育铅球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将不胜荣幸。

篇一:《赤壁赋》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赋”的特点,了解苏轼的赋的风格。

2、理解本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特色

3、体会作者深刻的哲思内涵,了解作者儒道兼济的复杂思想。[学习重点]1、通过主客问答,了解苏东坡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4、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由乐——悲——喜的变化过程。

[学习难点]:

课文第五段的阐述哲理,特别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学习内容]

一、导语:

前面学习了文赋初期的典范之作杜牧的《阿房宫赋》,今天进一步学习文赋的代表作苏轼的《赤壁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和苏轼的诗词一样,苏轼的散文同样具有写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点。或描写、或叙述、或抒情、或讨论,都能做到自然和谐统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行云流水皆能成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他的散文很少有雕琢斧凿的痕迹,其中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背景资料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贬谪到黄州作团练副使。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字词句梳理: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属——嘱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

③山川相缪缪——缭

④举匏樽以相属属——嘱

2、活用词: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舞,使……哭泣(使动用法)

②顺流而东也东:东去(名作动)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②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四、文章内容:

第一节,写作者和朋友泛游长江,尽情尽兴。(景美——“乐”)

第二节,写箫声哀怨,使客人的情感骤转。(由“乐”而“悲”)

第三节,吹箫客人论述了曲调哀怨的原因:

第四节,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1、天地万物变与不变,只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而已。

2、人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永存的,对天地没有什么可羡慕的。

3、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无穷无尽的宝藏,共同享用。 三层意思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

第五节,客人转悲为喜。(由“悲”而“喜”)

第一节介绍东坡游赤壁,作者写出了清幽静寂的自然景色和诗一般的境界,不由行沉醉其间,陶然忘忧,幻想羽化而登仙,由自然和谐的意境——心情“乐”甚。

由乐而忘情,不觉“歌”起来,却歌出了屈原的“楚辞”,客和箫哀怨,曲折传递内心仍难以排遣的忧郁情怀,转为抒“悲”情:哀……,羡……,如何解脱呢?接下来议论说理,表达乐观旷达的理性美。

五、艺术特色:

1、 情、景、理融合: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结合。

2、 乐——悲——喜的情感变化;

3、 儒道兼济的复杂思想。

余秋雨《山居笔记》:“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客观景物只提供了一种审美可能,……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更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六:布置作业

东坡两次游赤壁,分别写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课外赏析《后赤壁赋》,并作比较分析。

篇二:体育铅球教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推铅球是高中阶段体育检测的主要项目之一,投掷是一项发展力量的体育运动,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性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设计思路:

本课根据高中《课标》水平五,通过铅球投远练习和游戏争分夺秒,发展学生的力量性、协调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终身体育的意识,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铅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培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体能。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投掷铅球的技术,发展学生的力量性、协调性和灵活性。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安全保健的意识。

四、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提高投掷铅球的兴趣。

难点:拓展、合作、探究。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铅球的特点与练习形式,总体思路力求“新、活”,采用师生共同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充分利用二十五个实心球、两个篮球场地,四幅图片,一台录音机,来完成本课的各项任务。

1、常规导入阶段:(二分钟):

铃响后,同学们在场地中央成四路纵队站好,师生问好后,我富有激情的说:“非常高兴与同学们一起来上这节投掷课,希望通过本节课每名同学都有所收获,我相信每位同学都能做的非常好,同学们有没有信心?”(生答)通过轻松自然的方式,不仅做了课的导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激发兴趣阶段:(六分钟)

“首先让我们一起跟音乐的节奏来做一下热身,希望同学们大胆的表现自己”。在音乐《动起来》的伴奏下,老师带领学生在篮球场的边线、端线、三分线、罚球线做热身跑练习及双人操。(此环节主要是使学生愉悦身心、充分热身)

3、运动参与体验阶段:(二十六分钟)

(1)回忆体验:首先分组,每一列为一组,由小组长带领本组队员到对应的场地,结合初中所学的投掷铅球的姿势,在线后两人一组做对投练习。同时提出练习要求:

1、注意安全

2、小组长口令指挥统一投球捡球。在练习期间,教师巡回指导,并加以鼓励。通过学生自主练习,为主教材的教学实施做好了铺垫。

(2)拓展延伸:“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那么如何才能把铅球投的更远呢?”让同学们带着问题,由小组长带领结合教师自制教学展板进行探究、讨论、总结方法,然后在练习中大胆尝试。提出练习要求:

1、注意安全;

2、大胆尝试;

3、小组长口令指挥统一投球捡球。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层层递进,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以后学习投掷铅球的技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成果展示:尝试练习一番后,将学生集合成四路纵队。“在刚才的练习中每小组都表现的非常好,各小组都总结了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师统一提示下,学生展示探究的成果,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并进行示范动作,第一种姿势侧向滑步推铅球;第二种姿势背向滑步推铅球。然后每小组结合老师的示范动作,根据刚才各个小组探究的方法,参考图片,由小组长带领继续分组练习。(通过投掷铅球,发展学生的力量性、协调性和灵活性等身体素质。)

(4)巩固提高

“通过练习,每名同学都有所提高,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比赛方法:

1、

2、3号三条投掷线,一条标志线,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投掷线,在1号线投过标志线得1分,依次为2分、3分,每小组所有同学得分相加为本小组得分,最后评出优胜小组。

1、3组投,

2、4组记分,然后交换,教师统一指挥。此环节主要拓展学生的投掷技术,充分体现了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合作互相学习。

4、合作提高阶段:(七分钟)

游戏:《争分夺秒》“在刚才的练习中每小组都表现的非常好,在下面的比赛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获得冠军?”介绍游戏方法:同学们站在起跑线的后面,每小组前6名同学把球放到标志点上,后6名同学取回,先完成者为胜。通过游戏让学生自己做主,安排本队队员的先后顺序和拿放球的顺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愉悦身心阶段:(四分钟)

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共同进行身心放松活动,从而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最后,引导学生谈收获与心理感受,收器材,师生再见。

篇三:体育铅球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推铅球中投掷是一项发展力量的体育运动,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性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学情分析

由于教学对象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大部分同学或多或少的接触过铅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复习巩固他们原有知识的同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侧向滑步推铅球的最后用力上,把滑步和最后用力的结合确定为本次课的难点。但技术上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来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以及学习阶段的不同,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侧向滑步推铅球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

2、发展学生腰腹力量及上、下肢协调能力,提高投掷能力。

3、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及安全第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同错误动作,有效地纠正错误。

教学过程

一、侧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结构、动作要领

1、预备姿势:强调指出两脚站位位置、重心位置及上体姿势。

2、滑步动作:摆动腿积极下压,支撑腿主动后撤,降低身体重心,两腿几乎同时着地。

3、最后用力:技术关键强调用力顺序从下至上,右腿蹬伸、上体转动,左腿支撑,抬头挺胸,以胸带肩,球出手时,手腕用力手指拨球。

4、维持平衡:出球瞬间后,右腿和左腿交换,左腿后举,降低重心,缓冲向前力量,使身体维持平衡。

二、侧向滑步推铅球的教学步骤和手段:

(一)教学步骤:

1、先完整示范动作,再边讲解边示范。

2、徒手模仿体会动作。

3、侧向滑步推铅球分解练习。

4、侧向滑步推铅球完整技术练习。

5、评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完成动作质量。

(二)教学手段:

1、讲解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分解动作,边讲解边示范。

2、徒手握持球练习方法:

①两手交换抛接球。

②原地向地迅速用力推球。

3、徒手模仿预备姿势练习。

4、滑步练习:

a摆动腿预摆练习。

b支撑腿主动后撤练习。

c预摆滑步练习。

5、最后用力模仿练习(体会蹬、转、挺、推、拨、送的。用力顺序)。

6、滑步动作完整练习。

7、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动作进行指导纠正。

三、易犯错误:

1、铅球出手角度太小。

2、预备姿势紧张。

3、滑步过程中身体过早抬起和身体重心过早前移。

4、最后用力身体重心不能充分前送。

篇四:体育铅球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侧向滑步推铅球动作要领,85%的学生能够做出该技术动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侧向滑步推铅球发展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享受到田径运动的乐趣,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全身协调用力在最后用力时,按顺序集全身力量于最后产生的爆发力上。

【难点】

滑步与最后用力之间的衔接。

三、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温故知新导入: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过原地侧向推铅球。哪位同学能做一下动作帮助大家复习?

做的非常标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技能与原地侧向推铅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原地基础上增加滑步。叫做侧向滑步推铅球。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新技能。

2、队列队形练习:进行行进间转法练习。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队列整齐,步伐一致。

(二)准备部分

1、花式传球

方法:四路纵队,每个队的排头持球从头上传给后面同学,第二名同学接球后从胯下传给第三名同学,依次类推。

2、徒手操:头部运动、扩胸运动、腰部运动、膝关节运动、弓步压腿、踝腕关节运动。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动作标准,到位,充分活动各关节。

(三)基本部分

1、复习原地侧向推铅球。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第一排先投,集体投出,集体捡球,捡球后站在队伍最后一排,第二排依次继续。

2、示范

提问:注意观察老师整个动作包括那几个环节?

学生回答:预备姿势、滑步动作、最后用力。维持平衡。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前两排蹲下。

3、讲解

动作要点:

(1)握球的方法:五指自然分开,把球放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根上,大拇指和小拇指扶在球体两侧。

(2)持球的方法:将球握好后,放在锁骨窝处,头部稍向右靠,用颈部和下颌贴紧铅球,右手抵球,肘部稍外展,完成持球动作。

(3)预备姿势:握、持好球后,高姿站立,左侧对准投掷方向,右脚靠近投掷圈的后沿、脚尖稍向里合,左腿自然弯曲,左脚掌内侧着地,重心落于右腿;上体稍右倾,左臂微屈在体侧上方自然上举,眼睛平视前方或视前下方。

(4)预摆和滑步:在开始滑步前,通常做1~2次的预摆。预摆时左腿微屈以大腿带动小腿向投掷方向摆起,上体稍右倾,接着右腿屈膝下蹲,左腿屈膝回摆靠近右腿,上体右倾,收腹含胸,预摆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身体的平衡;身体重心向左移动,左腿向左侧摆出,同时右腿用力侧蹬,“摆”、“蹬”同时进行;右腿充分蹬伸后,迅速收拉小腿,使前脚掌沿地面滑至投掷圈圆心附近,脚尖稍内扣,使脚约与投掷方向成直角,同时左脚积极下压,以前脚掌内侧着地,形成最后用力前的良好姿势。

(5)最后用力和维持身体平衡:最后用力和滑步动作是紧密连接的,当左脚一着地,即开始最后用力。首先以髋部大肌肉群发力,右腿用力蹬转,髋部前移并左转,同时左臂稍内旋经体前带领左肩边移、边抬、边转至投掷方向;紧接着右腿开始转蹬,两腿进行爆发式蹬伸,左肩制动,右肩充分向前,抬肘、伸右臂、用手指拨球,将铅球从肩上向前上方推出;当铅球出手后,及时换步、降低身体重心,维持身体平衡。

4、练习

(1)徒手模仿预备姿势练习。

组织教学:四路纵队,成体操队形散开。

(2)滑步练习:

①摆动腿预摆练习;

②支撑腿主动后撤练习;

③预摆滑步练习。

(3)最后用力模仿练习(体会蹬、转、挺、推、拨、送的用力顺序)。

纠错:在刚刚的练习中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在用力的时候没有充分利用下肢力量,没有掌握用力顺序,在接下来的练习中要注意先蹬地、专题、挺髋再过度到上肢。

(4)滑步动作完整练习。

5、检验——投铅球比远比赛

方法:在投掷区不同的区域画出一个圈,圈里放一个装满沙子的废弃饮料瓶。每组每人用侧向滑步投掷铅球一次。从近到远不同的标志点分别给从低到高的分数,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分数少的同学帮助分数高的同学做放松运动。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四、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0%~35%;平均心率:120~13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偏上。

五、场地器材

铅球若干个、铅球场地。

六、课后反思

篇五:《赤壁赋》教案 篇五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对象特征

高一的学生,经过多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初步掌握了鉴赏古代散文的一般方法。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因而对文言文的学习,显得兴趣不浓或学习效果不佳。

五、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

2、把握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思考: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现情感变化的相关词语。)

板书: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乐)

2、理清思路,请同学试概括本文行文内容。(投影)

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

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

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

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

二、指导诵读:

1、这篇课文体裁为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

先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对照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自己跟着低声吟诵。

第一段 间,天,然,仙

第二段 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 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栗;穷,终,风

第四段 往,长; 瞬,尽; 主,取;月,色,竭,适

第五段 酌,藉,白

我们会发现,有些字听起来并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发生变化的缘故,在苏轼创作的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

(说明:通过听示范诵读,自己自由诵读,初步疏通字词,扫清字词障碍;同时通过用韵情况的了解,初步了解了文赋的一般特点;在了解文赋的特点基础上,有助于把握诵读过程中的快慢停顿等节奏,有助于进一步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通过几次诵读,学生基本被文本体现的美妙情境所吸引,进入文本营造的特定语境。进入文本,才能进一步赏析和感悟文本。)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3、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三、赏析评价

1、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1)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

明确:乐甚

(2)为何而乐呢?

明确:美景、畅饮、友情……

(3)本段景物描写胜似仙境,请同学们试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图,并思考有何作用?

学生描述……

总结:月夜秋景图: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着江面,清风徐徐吹拂着,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在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作用:苏轼这寥寥几笔,描述出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4)诗人在欣赏月夜美景中情不自已,朗诵起诗词来。为什么苏轼在船中朗诵“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教师补充(幻灯片投影)《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① 注释:

皎:皎洁光明。 佼(jiǎo):姣之借。 佼人:美人。 僚:美丽。

舒:舒缓轻盈的样子。 窈纠(jiǎo):形容女子的体态窈窕的样子。

劳心:思念。懰(liǔ):音刘,妩媚。

慅(sao):音骚,心神不安。

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

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

② 译文: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③内容赏析:《月出》是陈国的民歌,是一首情诗。诗人在月下遇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因为爱她,于是就悄然心忧了。此诗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兴,第二、三句写美人,末句写诗人自己不宁静的心情。

“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月光作为美好愿望的象征,无数次地赞美她,讴歌她,并给她编造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花婵娟,月婵娟,都是人们对所爱景物的美称。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生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同时,结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很恰贴的。“佼人僚兮”,“佼”,犹姣,美好之意。“佼人”,美人。“僚”,犹嫽,娇美貌。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怎能不令这多情的诗人荡起春心呢?他不由得随口赞道:真美啊,这月光下的女子。“舒窈纠兮”,“舒”本作迟缓、徐徐解,此处则指女子举止的舒缓安闲。“窈纠”,与第二间的“忧受”,第三章的“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步时身材的曲线美,写女子的举止从容,体态苗条。这句写诗人仔细端详女子时的感觉。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人神颠魄荡。这只是写女子的外表美,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安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有魅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反映在外层,总是以曲线的细长为美,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等,就足以说明这点。而在内质上,则注重静穆和闲缓,所谓“淑女”,就包括她的举止在内。这首诗刻划的这位女子,说明了诗人也是以此为审美标准的。“劳心悄兮”,“劳心”即忧心。“悄”,与第二章的“慅”,第三章的“惨”,都是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此句是诗人自言其心情的烦闷。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表白,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爱美是人的天性,尽管那女子没有丝毫的觉察和反应,但诗人已经为之倾倒了,而这正说明了诗人的痴情和爱的深沉。《关雎》里所写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与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是一样的。

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把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在了一起。另外,人物形象只有两个,诗人愈扬妇子,则愈抑自己。把女子写得愈姣美,则自己愈觉得求之不得,难以攀比,可望而不可即,所以忧心愈重。这也是一种比照的手法。通过刻划“佼人”的美比照出诗人自己的痴情心理,让人觉得情之所发,合乎自然之理。

学生作答……

明确:时间上: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而月亮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 内容上:《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5)作者紧接着描绘“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何在?请同学们谈谈。

学生思考作答……

明确: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

(6)在这个月光如水、气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无边的江上,用了哪两个字表现泛舟时的情景?品味这两个字,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纵”、“凌”。作者丢掉了平日的顾虑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随自己心灵压力的一种释放。“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和轻松的心情。 “凌”,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激越壮美的心情。

2、学生读第二段并思考:

(1)客由乐而悲,悲又从何而来呢?

明确: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联系二三段内容及创作背景体会,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篇六:《赤壁赋》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构思特点;

3、鉴赏本文善于取譬、蕴涵哲理的语言特点。

4、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超脱的人生态度和达观的处世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以及本文重点语句的哲理意义。

教学难点:

把握行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X交融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重点理解了《赤壁赋》各段的文意,积累了文言知识点,今天这节课,我们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探讨苏轼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二、鉴赏课文主旨,探讨苏轼的人生观。

1、研习课文:

提问:散文创作,一般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本文也不例外,谁能说说本文表达感情的词语都是什么?

明确:课文中“乐甚”、“愀然”、“喜而笑”表达了苏轼和客的“乐-悲-乐”的感情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点拨:

(1)提问:“于是饮酒乐甚”,为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师点拨: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

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三组对偶句)

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清风徐来”,好风!“水波不兴”,好水!正因为这一风一水,苏子与客才能泛舟而游,怡然自得。“举酒属客”,好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好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中,把酒临风,对江而歌,乘舟缓行,满目美景,一定是极有雅兴的。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绝妙,活画出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月光女神形象。“徘徊”二字则极为传神地描绘出空中明月那脉脉含情的动人韵致。为什么会“徘徊”?羞涩啊,眷恋啊,矜持啊,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不仅如此,月神还披着一幅似有若无的轻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辉四溢,普照人间,无形中增添了一种辽阔悠远、朦胧神秘的美,于是,这使苏子与客更加游兴勃发,“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我合一之时,神思飞扬,宠辱偕忘。人在画中游,简直就是如醉如痴了。

“浩浩乎如冯虎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好境界——人间仙境!

“浩浩乎”言视角之广;“飘飘乎”则言感受之美,心情之爽,脱俗之高。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曾言:“脚不能到的,眼睛可以到;眼睛不能到的,精神可以到。”课文第一段,就是先写脚到之境,再写眼到之境,最后是心到之境,景由情生,全段为我们营造出一个美妙绝伦的人间仙境。

师板书(美景——乐)

(2)提问:苏子“愀然”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原因之一是“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美人”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这里的“美人”代表君主,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作者政治上失意的感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悲从何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感到宇宙之大,难免发出知音何处、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仍难以排遣内心仕途失意的淡淡哀愁。这“乐”其实就是苦中作乐,借醉游山水来暂时排遣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作者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师问: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明确:客人的洞箫声。

师:如何写箫声?

明确:“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了几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悱恻缠绵。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

师: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在哪篇课文里学过?

明确:对,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写愁情。

师: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痕迹,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情感上的扬抑起落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生:读第三段思考讨论:客悲从何来?

师点拨:

1、客为何引述曹操的诗句和事例?

2、“知不可乎骤得”,客人到底想得到什么?

明确:他们看到月亮,自然想到月亮的诗。此地为赤壁战场,而曹操也写过《短歌行》,“月明星稀”与眼前的景象是相似的。

师:引这么两句,还有别的用意吗,结合曹操当时的心境来看。

明确:这两句是说,人才都流失到刘备、孙权那里去了,曹操内心是渴望得到人才的。苏轼写这两句,大概是说自己也是人才,没人赏识吧。

师:在写曹操的内容上,既写了他渴慕贤才,又写了他的文治武功,像第三个文句,在浩荡的军队中凸显他文能赋诗,武能横槊的形象。还写了他的失败,“山川相缪”借地形缠绕写困窘之状,苏子写曹操的事例到底有何用意?

明确:写曹操是英雄,是为了和“吾与子”对比,“而今安在哉”才是让人神伤的感喟。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浪淘尽”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这真是令人悲叹啊。

“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师:叹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

师:第二个问题——客想得到什么?

篇七:《赤壁赋》教案 篇七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处在事业和人生的低谷,闲暇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忧愤而写的一篇游记。文章虽然采用赋体的形式,但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及由景物引发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和最后作者旷达人生境界的呈现,使文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设想:立足文本以朗读为依托,抓住关键问题师生研究探讨。

教学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享受闲适的苏轼;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充满理趣的苏轼;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我们读出了重情而伤痛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同一个创作个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那么通过《赤壁赋》的学习,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板书课题)

文体介绍:“赋”以楚辞为源头,到了荀况才有定名。它出现在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种文体一般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行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泛读课文,解决句读。

2、设置问题,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圈点法勾画文中写景、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感情变化的脉络,梳理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采用明暗线结合的方式,即明写泛舟宴乐,暗写自己心境由“乐-悲-喜-笑”的变化过程。通过夜游时的所见所感来抒发人生的感慨。按照这样的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月下泛舟(1),凭吊古今(2-3),阐述哲理(4-5)。

3、提示重要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①举酒属客 (属-嘱)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③山川相缪(缪-缭)④举匏樽以相属(属-嘱)

(2)活用词: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②顺流而东也 东:东去(名作动)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②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⑤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说明:文言文的学习重点在于积累,以此储备一定的知识,借以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知识点很多,这里提列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对学生起到一种学习引领的作用。)

三、品味课文,突破重难点 品味景色之美,体味景中之情:

1、齐读第一段,画出写景的句子。

2、研讨:作者笔下的月夜赤壁景色如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月夜泛舟赤壁,一袭月光泻在这万顷碧水之上,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来,波光粼粼。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开阔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胧,如梦似幻,真可谓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真是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可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从而表现出作者泛舟秋江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作者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凌空乘风而行,简直就要脱离人世,升入仙境。如此之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而在这良辰美景中又可以饮酒赋诗,真是“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美景、美事,带来美的感受,此乃“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3、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品读情感的变化,研讨以下问题:

(1)主客各自是怎样表现的?

(2)作者对主客的思想倾向如何?

明确:面对良辰美景主人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且美梦随之而至;而客人似有不解风情之味,在良辰美景之中,他却以哀婉的啸声传达出悲凉和凄清之音。而文章的感情正是由此发生逆转,由乐过渡到下文的悲。

4、个人朗读第三段,品味文中之“悲”。

(1)指导学生朗读本段,注意情感的把握。

(2)介绍文章写作的背景,为品味文中之“悲”做准备。

(3)结合文章具体语句看看作者在悲叹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悲情?

明确: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之“悲”由三个方面的感触引发:

江山风物触发苏轼联想到历史人物——曹操——当年何等英雄,而一句“今安在哉?”笔锋陡然一转,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情感跌入谷底,此一悲也――英雄安在;英雄人物尚且如此,那么被贬谪黄州的苏轼情况又是怎样呢?“渔樵江渚,侣鱼虾友麇鹿;驾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以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作为有着独步古今才华、远大抱负和政治才干的苏轼,却报国无门,又怎能不悲,怎能不哀,此二悲也――人生短暂,事业无成;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现实的无奈,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让人生永驻,岁月常在,甚至获得永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然而,“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是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哀,此三悲也。(此处结合当时背景来谈作者何以会产生这种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哀之叹。)

篇八:《赤壁赋》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的: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教学课时:

四课时

四、对本单元的整体思考:

本单元为古代散文,三篇之中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又在全单元甚至全书的最后。无论从单元编排的角度还是从三册为“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教材编写者建议用三课时教读都是非常合理的。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文学即人学,是人的感情、思想与自然(绝非仅仅是自然景物)、社会和谐共处,相互激活,相互欣赏,相互提高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必须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结合创作时具体的时间、地点来进行。对于这篇课文而言,则还需把握作者从1080年初贬黄州到1082年秋游赤壁创作此赋期间情感思想起伏变化的心路历程,把课文当作这条线上的一个点来理解。再一个,就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从编排上看,这也是整个单元的教学重点,起到收束整个单元的作用。最后,古代文学作品一般都是适合朗读的,这篇课文要求全文背诵,积累是新教材、新大纲一个突出的重点,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教学过程之中完成,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 引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马上就要产生。”

《前》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二) 作者与文体

1、关于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米:米芾。蔡:蔡襄)

元丰5年写的“两赋一词”是:

《前》、《后》、《念奴娇·赤壁之战》

3、关于“赋”

“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

“赋”着力于铺阵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都是文赋的佳作。

板书课文题目

(三) 教师配乐朗诵全文。

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投影展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1、着重体会景与情及内在联系。

2、熟读并背诵一、二段。

(四) 学习第一段

1、抽读第一段,正音。

2、全体朗读一遍。

3、划出写景的句子,两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请一个同学描述。

4、投影一幅画面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五) 学习第二段

1、抽读第二段,其他同学默读并正音。

2、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3、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4、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5、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投影两词:《卜算子》和《定风波》。教师简述如下:第一首词作于公元1080年初贬黄州之时。写出了苏轼经历人生重大打击后孤苦凄凉而又惊魂未定的感觉,与本文表达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而这些情感变化合在一起恰好说明了苏轼抒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苏轼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

小结两段

下面我们利用剩余的时间背诵一、二段

1、对于古文,我们一定要做到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2、组织朗读。

①全体齐读两段,要求不错一字,读出感情。

②分成两组,各读一段,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默读。

③分男女生读,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

④学生自读三遍。

3、组织背诵。

①教师投影背诵提示一,学生根据提示自背一遍,再齐背一遍。

②投影背诵提示二,全体齐背一遍。

③抽两位同学检查背诵情况。

④总结背诵方法:重点词提示法;层理思路法;韵脚法;句式法;想象画面法等。

(六) 小结本课,投影板书。

写景抒情

乐悲

这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苏轼初游赤壁的情怀,至于东坡先生为什么由乐转悲,又为什么总是能很快超脱,答案就在下节课,后两段苏轼对人生的诠释对我们会有更大的启迪。

第三、四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全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和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重点便新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全文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一、 二两段大意如下:

第1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幽美境界,为全文定下悠扬和谐的音调。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萧声,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二)指导学生翻译第三、四、五自然段:

难词难句提示:

(三)概括第3~5自然段大意:

第3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4段写作者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对生活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5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四)鉴赏重点

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前》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 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前(节选)苏轼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子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且夫天地之间

C、抱明月而长终D、不知东方之既白

而又何羡乎?目遇之而成色

2、对文中划线的四句话的翻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确实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须臾”:哀叹我们人生短暂。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是有规律是,不应消极。

D、“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3、对文中“客”与“苏子”的观点转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高度称赞了曹操这样的英雄,委婉都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苦恼和无可奈何。

C、苏子的思想则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苏子还认为,只要投人大自然,能及时捕捉造化的各种美,人生就是幸福快乐的了。

4、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主客对答实际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观点代表了苏轼的生活苦恼,主的观点则代表了苏轼的超脱领悟,

B、本文即是一篇抒情小赋,而就其内涵来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C、看得出作者苏轼这时对人生的看法还是积极乐观旷达的,是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论是从文体角度还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比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很为接近。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略)

体育铅球教案优秀8篇》出自:卡耐基范文网
链接地址:http://m.gjknj.com/special/453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

卡耐基范文网 最近更新 免费论文网 公文素材库 文库114 范文 公文驿站 公文集锦

© 卡耐基范文网 m.gjknj.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