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范文网 导航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个人观后感参考范本

来源网站:卡耐基范文网 2022-05-14 15:32:03
卡耐基范文网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面向全体高校新闻专业开设了此次课程,这是一场专业大课,更是一场思政大课,这里不仅有学术的权威、经验的大成,更有思想引领的高度,有内容更有高度、深度,值得所有新闻专业的高校学习细细咀嚼、慢慢消化,值得所有中国的新一代学习、思考与借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个人观后感参考范本”,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个人观后感参考范本【一】

  心中有温度,笔下有力量

  2012年8月,我和家人经由雅西高速自驾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行驶在这条海拔落差近1600米的“云端上的高速公路”时,我的心情溢于言表。那时的我又怎么会想到,就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悬崖村)的村民,他们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越过13级218步藤梯,才能走向外面世界。当我的心情伴随着“云端天路,雅西之最”而腾飞时,他们却不得不面对悬崖峭壁和万丈深渊。

  悬崖村村民可能不会想到,在2020年5月,全村搬迁至了昭觉县城的新家,通过发展脐橙、核桃、青花椒等种植业以及旅游产业,人均收入达到9000多元,是5年前的近5倍。对村民来说,这不仅是从山上到县城,而是彻底告别了这面悬崖和此前的生活。这一切,可以追溯到2015年。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议。当时,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个重要的信息,立马组织全国记者站做了一个名为“军令状”的策划。接到报道任务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四川总站副召集人朱兴建和同事便立刻前往基层进行调研,选择哪里作为脱贫攻坚报道起点和引爆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经过多方调研、认真发现、仔细观察,记者靠着精准的眼力和敏锐的判断力,瞄准了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阿土列尔村。

  为了解最真实的情况,记者踏上前往目的地的道路。800多米的悬崖,5个多小时的攀爬,终于到达悬崖村,而这样的路,悬崖村村民走了无数次。此后的三个月,记者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获取到了非常宝贵的直接经验。明知山无路,偏向山上行,路是人走出来的,有路就有方向。正是记者亲自用双脚走过这样的路,深入调查研究,才为后来的报道奠定基础,明确方向。

  三个月的时间,记者获取到了丰富的采访资料,要如何去组织和呈现报道,考验的是记者的脑力和笔力。脑力要求记者多想,不能做事实的简单记录者,而是应该以真挚的情感和睿智的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悬崖村的路只是表象,扶贫脱贫才是悬崖村报道的内涵。节目播出后,悬崖村的报道不仅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更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2018年,他亲自来到了悬崖村,同当地干部群众在彝家火塘边,共同谋划脱贫攻坚大计。这篇报道带来的影响切实且深远,这篇报答的笔力来自真实,也来自平实;来自真情,也来自鲜活。

  从2015年12月到2016年5月节目播出,记者团队五上五下“悬崖村”。他们还走访了多个扶贫相关的政府机关部门,采访了大量相关人士,从海量的素材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报道样本;他们深入到脱贫攻坚一线,了解贫困的原因和暴露出来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未来的规划。从悬崖村的报道中,我们看到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极度贫困的现实,也看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与担当,更看到了职业媒体人的使命和职责以及新闻报道发挥出的力量。记者没有简单地通过悬崖村赤裸裸的现实来揭示贫苦,而是老老实实的深扎下去,通过访真贫、问真苦,用客观报道切实推动了悬崖村的脱贫之路。

  在如今在全民皆记者的时代,碎片化传播和快餐化消费大行其道,这更要求职业新闻人去担当起使命和职责。悬崖村脱贫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缩影,也是家国情淋漓尽致的体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记者要用情怀去决定报道的视角和眼界,面对复杂深刻的题材时,用坚定的定力,紧扣事实、挖掘真相。记者要承担起向社会传递理性的声音、提供建设性意见的职责,用笔下的力量传递心中的温度。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个人观后感参考范本【二】

  讲好党的故事,记者需要哪些素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制作发布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3月9日在人民日报客户端首发上线后立即引爆互联网,2021《中国传媒大讲堂》主要围绕MV《少年》的创作历程展开了系列的传媒知识和经验的分享,作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子之一,我看后颇有感触。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响应这一号召,各大学校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学习日程如今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是对于那些距离党的发展历史较为久远的当代年轻人,建党百年主题涉及的历史知识丰富理论性,理念性的内容也比较多,主动学习和接受的门槛是比较高的,要贯彻执行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的重要指示,必须围绕年轻人去寻找突破口,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故事,才能真正有效地影响到这一群体。

  而要制作能够引发共情、传播效果较好的传播内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主流媒体以及媒体记者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媒介融合背景下,记者应如何报道才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史学习教育要求,针对年轻人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创作这样主题宏大、有重大精神弘扬任务的报道作品,记者做好需要磨练哪些素质,这是此次讲堂对我——一个立志成为记者的传媒学子的主要启示,也就是本篇文章讨论的重点:扎实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从这个课程中我了解到,《少年》团队为了这次创作,一次次的调研学习、反复重新进行填词和制作,由于要照顾到差异性极大的不同群体的情感诉求,通过了一轮轮的头脑风暴,最终才呈现了这个既保留了网络热度,又呈现出符合调性的高品质宣传作品。这给了我很大启发。我们在制作融媒体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强化自身的脚力和眼力。在摆事实、讲故事、陈述观点等等方面,寻求最切合实际的结合点,做到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完美的缝合;在这个过程中,增强脚力是新媒体编辑记者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增强群众思维,实践思维,践行党的宗旨,坚持实践。

  1、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到走的正

  记者必须通过增强脚力和眼力,审慎观察,全面思考问题,最终让作品能够经得起事实的审视以及读者的检验。而增强脑力最重要的就是在脚力和眼力的基础上。对目标受众有清晰的认知,并因地制宜的进行精准传播。

  学习教育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尤其需要我们增强眼力。保持定力,观察形势,发现问题,辨别难点,判断风险,不盲目的迎合。更不能失去底线,放弃已有的审美标准,不去降低品质的要求。

  2、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

  从课程学习中我们了解到,这支记者团队大量阅读了党史方面权威书籍和视频影像资料,了解党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相应事件中重要人物和相关材料,理清“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发展脉络。的确,《少年》MV视频内容纵贯百年历史,涉及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不仅涉及如何挑选素材、把控敏感点,需要编辑具备较强的大局观、历史观。尤其对于党史内容要熟悉,还要有较高的理论储备。

  而且这次课程中特别提到,编辑记者和专业词作者有着对作品的不同理解以及对党史内容理解程度的偏差,这也导致了制作《少年》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出现。的确,要在歌词中体现新时代的新成就,展望十四五,而相关的词语如何有机地融入歌词,专业创作能力和政治素质一样都不能少。做到这一点,对填词者的政治素质要求是极其高的,这也警醒我们,政治素质是政治学习上日积月累的成果,如果光拥有专业技术,而没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是完全不能胜任这类重大主题报道的任务的。

  总的来说,在中国我们要做好记者岗位,践行记者使命,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记者工作离不开不止息的政治学习。

  3、广泛涉猎专业知识且要技术过硬

  前面提到过,编辑记者和专业词作者由于对党史内容理解程度的偏差,导致了制作《少年》过程中融合困难的问题出现;另一方面,课程老师表示过于年轻的团队以及平面媒体工作经验的匮乏也让报道存在一些现实的困难。所以作为新一代青年记者,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面对传媒内容呈现形式愈加丰富化、多样化的情况,记者必须广泛涉猎专业知识,MV填词、音频音效制作等等可能运用在传媒作品中的知识都应当适当去涉猎,这样我们才能打造越来越具有独立性的记者团队,作品的磨合自然会减少许多。

  同时,课程中强调团队的技术创新手段。利用AI的修复技术来还原历史悠久的影像资料,人民日报记者团队极为重视和运用新技术,由此,技术过硬这点对记者的重要性意义不言而喻。

  总的来说,这次课程学习从一个微观的层面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媒体如何讲好党的故事,而作为传媒学子,我们应该更加从自己出发去思考其现实意义,讲好党的故事,未来还需依靠我们新生一代的青年记者力量,每个传媒人都应该秉承这种使命感,为坚持党的领导、弘扬伟大精神以及引导和塑造主流价值观做出贡献。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个人观后感参考范本【三】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世界形势变化的精准把握。同样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履责担当,做合格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

  坚定政治信念、服务大局,这是践行“四力”的总开关。

  今日中国的变化在世界引起高度重视。面临越来越复杂的舆论形式,东西方媒体给出了中国经济不同的经济画像。做好中国经济报道必须有很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观。才能够保证关键时刻辨是非,断美丑。传播新格局下,做好中国经济报道,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把握好大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苦练脚力、脑力和眼力和笔力。

  高站位,大视野,真实、全面、准确报道中国经济。

  世界格局风起云涌,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上,如何做好经济报道,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能够读懂今天中国的时代方位之变,能够在变和不变中把握历史机遇,能够更好的服务党和国家的大局。近些年回应西方的不实言论,新华社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重要报道来引领舆论。这些报道的共同点就是高站位,大视野。不仅真实客观,在两个大局的事业下去观察中国经济,更立足以展现中国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提升融媒报道传播力,加强业务学习。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融媒体时代,我们需要掌握新的传播规律,创新媒体表达,在融合中见新意。无论时代环境和舆论环境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媒体竞争的根本所在。转作风,改文风,好的新闻报道还是要靠好的作风和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没有扎实的调研,就没有亮点的观点,而扎实的调研,离不开记者自身知识面的拓展,这就需要持续的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心中有乾坤,笔下有担当。”“四力”看似是一个“小”问题,实则关系着大格局;看似是一个业务要求,实则衡量着政治站位。进入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有敢胜的勇气、争胜的决心、善胜的智慧、打胜仗的能力,还必须持之以恒地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保持政治定力、时刻发动脑力,把准中国经济新闻时代坐标,以深入人心的“中国故事”,壮大主流舆论,传播主流价值,不断践行“四力”要求。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个人观后感参考范本【四】

  “四力”,是信仰,是方向

  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记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继2016年2月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之后,时隔两年再次强调增强“四力”的重要性,并将面向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要求扩大到整个宣传思想战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着对新闻记者的殷切期待。总书记对记者的“四力”要求,对于一个新闻传播学子来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新时代,需要“四力”记者,需要讴歌时代的华彩乐章,需要不负时代的精品力作。这是新时代对新闻记者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闻记者成长的必然过程。

  成功的报道背后,必然与记者扎根基层的脚力、发现新闻“蓝海”的眼力、对时代命题主动思考的脑力,以及善用镜头说话的笔力分不开。“四力”不仅是对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记者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2021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主题为“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在观看之后,心中又对“四力”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脚力”是线上线下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功,是俯下身段,放下姿态,转变语态,创新形态;“眼力”是提升洞察社会的创新视角,是发现问题、辨识真伪、明辨是非,在提高观察力、发现力上下功夫;“脑力”是用主流价值导向引领时代所趋,真正担负起党的政策主张传播者、时代风云记录者、社会进步推动者、公平正义守望者的神圣使命;“笔力”是夯实基础、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全媒体记者”,做到语言平实、言之有物、实实在在、准确客观。不断增强“四力”让新闻记者坚守主流价值,秉持人文关怀,敢于推陈出新,做到多专多能,既专又全,拿起笔能写,举起话筒能说,端起手机、摄像机能拍,努力成为全媒型人才。

  2021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向我们展现了新闻报道一线经验,新闻现场深度观察,新闻精品独家专访,新闻精神时代传承。今年3月9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制作发布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要求,把握年轻人接受心理和习惯,将建党百年主题和“十四五”规划报道相结合、“百年风华正茂”与“开启新征程”相贯通,获得广大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的一致好评。《少年》MV结合年轻网民偏好打造精品,展现百年大党的青春与活力,充分运用新媒体展现红色资源,研究年轻人喜爱的各类“爆款”产品背后蕴含的规律,重视优质网络产品的感染与共情,在技术可视化的基础上用青年人语言讲历史故事,提升情感饱和度,增强社交属性,让人不仅沉浸其中更乐于积极分享。

  由新华社创作并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英雄无言——95岁老兵张富清的本色人生》是近几年来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典型人物报道。通过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主题重大,思想深刻,精准提炼出张富清的初心本色这一精神内核,使其感人形象深深植根于时代的土壤。这篇通讯稿的创作背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这篇通讯稿正是作为宣传重大典型人物的报道。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背景下,老英雄张富清的感人事迹和英雄形象通过报道得以传播,同时弘扬了坚守初心、不忘本色的社会正能量。新华社的记者们带着感情、敬意与使命,带着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去发现一名被埋在历史中的老英雄,紧密结合当下时代的审美需求,在鲜活的生命体验中涤荡着灵魂,在深切的感知中抒发着对于激情岁月的礼赞,创作出了一部感天动地的精品力作。

  中国日报社在2020年8月出品的纪录片《老外看小康中国》向全球受众讲好中国全面小康建设之路,让海外受众也能体会领悟到全面小康的深刻内涵和世界意义。创作团队精选报道对象,运用“寓言故事”讲述方式,从微观视角的小故事切入,展示宏观视角的系统全局,丰富了视频传递的历史背景信息。创作团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通过多次实地走访调研,挖掘故事背后的典型意义,慢工细活打磨叙事逻辑,探索出一种主旋律外宣的新语态。该片创新主旋律报道外宣范式,发挥中国日报“外”字品牌优势,通过知名外国政要和专家学者观察视角和观点表达,通过宏大的全球视野来展现中国全面小康的世界意义,摆脱“在中国说中国”的局限;在内容层面深入浅出,既有微观生动的基层故事,又有宏观全面的系统观察,故事表达与理念阐述并行,显著降低受众理解难度;灵活运用多种视听手段,现场实拍、动画、人物采访三种形式巧妙穿插,打破时空局限,创新了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手法。《老外看小康中国》共登上微博热搜话题榜4次,微博开机屏1次、知乎视频热榜3次;总传播量累计破亿,海外社交平台超1000万次,引发大量账号转载转发,中外网民热议,网友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白岩松曾说:“新闻是一条注定要长跑的路,一朝一夕不足以改变这个世界;要相信新闻依然有助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你会是千万推动者中的一员。在中国新闻的历史中,有千千万万名记者奔跑在这条没有终点的长路上。”作为一名新闻学子,“四力”是一种沉甸甸的信仰,也是以后一直要努力的方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2021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明的案例告诉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坚守“四力”、改革创新,解放思想、勇闯新路,记录这个时代,无愧于这个时代。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个人观后感参考范本【五】

  从“四力”看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作品创作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四力”概念,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今年1月,由中宣部新闻局举办、《中国记者》杂志承办、学习强国作为支持平台的2021年中央新闻单位青年记者践行“四力”交流活动正式启动,共565名青年记者、380个青年记者团队报名参加,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火热社会实践中发掘素材,从群众生产生活中发现选题,才写出大量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新闻作品。

  “四力”中脚力排在第一位,其实这说的是新闻人的看家本领——“脚底板下出新闻”。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有光就有影,新闻记者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新闻记者的故事就是要记录这样的影子,把光呈现给观众。本次的最佳消息一等奖《零下30度,他们挂在行进的列车上》,报道了铁路车站运转调车组的职工必须将自己挂在车厢外,充当货车司机的眼睛。记者吴晓琨、张斌等以“贴身”跟访生动地报道了调车员在极寒的环境下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展出平凡中的伟大,既富思想高度,又富表达力度,同时又不失感情温度。

  新华社老编辑南振中曾言:发现力是一名记者应终身锤炼的本领。记者的“眼力”既指做记者要站位高远、关注大局,立足国家战略,也指记者报道要对准社会的热点,回应民众的关注点。本次的最佳社会建设奖《瞅瞅这“尬厕”,真气人!真愁人!》中,记者李铮、于也童等将着眼点聚焦在了沈阳农村的厕所改革,并建设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科学对策,有效的解决了东北地区农民的厕所用水难问题,降低了农民的厕所使用成本。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也是耳目。只有让舆论监督无处不在,不正之风才能无所遁形。一篇报道能够推动问题解决,社会进步,是新闻的力量,更是新时代新闻人的勇气担当和人民情怀。

  “脑力”是新闻工作的总指挥,新闻记者的“脑力”体现在记者思考的力度和深度。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才能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回应百姓关切,注入社会关怀、体现社会大爱。在最佳系列报道《新春走基层:记者再访“悬崖村”》中,记者团队不落窠臼,由问题入手,通过扎实的蹲点记录和采访,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展现悬崖村搬迁后面临的复杂现实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之策,是一组有温度也有厚度的新闻作品。正是因为记者们努力寻求视角创新、勤于思考,善于动脑采用显出许许多多有想法的作品、有厚度的故事,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方案、贡献智慧。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是新闻工作着者的孜孜追求。在当今融媒体时代,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真正能深入人心的报道。好的报道之所以能够感染人心,既有赖于选题和内容,也离不开写作、编辑等新闻表达功底。本次的最佳人物报道《了不起的你遗书里有什么,让儿子一夜长大》记录了全民大抗疫的背景下,武汉的哥的一封遗书结束了父子间的战争。访谈生动再现父与子的心路历程,人物语言平实朴素充满烟火气。在这篇报道中,作者敢于保留主人公不完美的地方,把人性中基本的东西呈现出来,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做法。主人公因为其缺点反而更与常人相近,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稀缺的报道样本。

  优秀新闻作品的创作没有止境,然而践行“四力”永远是优秀作品的定盘星。内容紧扣“基层”,才能让小人物彰显大主题;深度源自“问题”,才能让痛点决定影响力;叙事细腻“粘泥土”,才能倚马可待深、快、短。增强“四力”凝聚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队伍的谆谆教导、殷切期待。深刻认识“四力”在新闻传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厚植爱国情怀,提升专业能力,才能成长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为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谱写新篇、贡献力量。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个人观后感参考范本【六】

  践行“四力”向年轻人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故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史学习教育是主流媒体贯穿全年的报道任务,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在这一主题报道中出新出彩,是主流媒体年内的重要课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通过践行“四力”,把握年轻受众的网络阅读习惯,向年轻人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故事,使主流媒体宣传的党史教育等主流价值观内容在互联网空间实现破圈效应。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制作发布了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这一产品在人民日报客户端首发上线后立刻引爆了互联网。根据统计,MV《少年》发布两天后全网阅读和观看量就超过1。6亿次。( wWw.GjkNj.cOm转载请注明 )。

  MV将网络热门歌曲《少年》进行了创新的演绎,注入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成长、奋斗、成就等全新内涵,同时紧密围绕两会期间报道主题,将建党百年主题和“十四五”报道相结合,将百年风华正茂与开启新征程相贯通,使音乐中内含的蓬勃向上的情感与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这一宏大场景得到了充分共鸣和交融,从而获得网友,特别是年轻的网友广泛的好评。在党百年华诞之际,如何弘扬主流价值观,尤其是如何将主流价值观内容更好的传输给当代青年人,让青年人扛起担子,这应该是当代媒体人在报道中应该体现的使命担当,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一、选题策划:视角年轻态,精准传播。

  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会涉及大部分理论知识以及一些时政内容,理论性、理念性比较强,对不少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来说,主动学习和接受的门槛是比较高的。要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故事,才能真正的影响到这一群体。所以要从年轻人视角寻找策划突破口,巧妙地划分圈层,讲好故事,对目标受众有清晰认知,进行精准传播。摆脱自说自话,切忌端架子讲故事,从而在不同的年龄圈层实现破圈。要更偏向年轻化,就必须要对青年人的习惯、需求和流行性偏好进行调研。

  而MV《少年》就是在此基础上制作产品,制作团队发现在年轻人群体中短视频比图文更加流行,所以以网络热曲《少年》为创作载体,改编改词成为建党百年版《少年》,突出表现2020年全民抗疫,青年一代勇担重任的故事,与宏大的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首先,歌词改编强化年轻态,强调从年轻人的视角观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其次在视频的剪辑方面有效的贴近年轻人喜好的风格,在视觉上充分体现年轻态,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娓娓道来,以各种视频的素材以及同期声还有歌词进行相互呼应,通过越来越明快的节奏和内容呈现出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立足内容:精准定位,保持定力。

  建党百年,故事多样,人物众多,如何使内容性与现实性相呼应,故事性与精神性相匹配,做到唤醒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人们的共鸣,这是媒体人面临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精准的选取切口和角度,对文案和素材精心的演绎、组合和搭配。

  首先报道内容要精准定位情感内核,抓住用户视角,比如《少年》通过歌词来突出那些百年以来为中国崛起而不懈奋斗的青年,实现了时代奋斗主题在个人励志层面的投射,从而达到与年轻人在精神层面上的高度契合,这使得90后、00后不仅乐于点赞评论也乐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向同龄人转发甚至参与再度创作。其次,制作党史学习教育相关的新媒体产品,媒体人要具备较强的大局观、历史观,对于党史内容不仅仅要熟悉还要有较高的理论储备。要在素材的挑选和使用过程中遵循三原则,第一是确保素材来源可靠,第二是合理地把控各项素材的使用,第三是充分挖掘素材的故事性。《少年》MV团队的成员大量的阅读党史方面的权威书籍和视频影像资料,并且多次召开选题策划会,最终确认五四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开国大典、两弹一星、改革开放、新时代等一系列重大的时间节点和事件,从而确保叙事的脉络清晰完整,确保相应的历史事件表述权威可靠,另外精心挑选不同时期的党史方面的影视素材以及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在原有素材基础上进行调整、修饰和添加特效效果,在歌曲中反复穿插运用同期声,反复对画面和字幕进行调整,使之与歌曲相呼应,整体更富有叙事性和逻辑性。

  三、践行“四力”:讲好故事,做好报道。

  1。增强脚力和眼力

  增强脚力是新闻编辑记者工作的前提,增强脚力就是要增强群众思维、实践思维,践行党的宗旨,坚持实践第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到走得正、走得实、走得久。当前媒体组织存在人员结构年轻化的特点,虽然充满活力,但是也存在着平面媒体工作经验缺乏的问题,所以要增强脚力,选准筹划角度后,大胆迈出双腿、深入调查研究,进而才能做出内容鲜活冒热气、叙事朴实沾泥土、灵动感性带露珠的报道产品。

  增强眼力,保持边界感。网络世界变化纷扰,眼力不济,很容易就会与良好的创意和作品失之交臂甚至会弄巧成拙。当前视频网站和账号都在着力的吸引年轻用户的参与,采取贴近或迎合他们的方式推出自己的报道产品,但这其中有些内容边界不清,还有的逾越界限。主流内容宣传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既要创新也要保持内容的定力,最终要经得起事实的审视以及读者的检验。

  2。增强脑力和笔力

  要动脑用心,准确传递事实的基础上灵活赋予情感讲述故事,并针对有效圈层进行精准传播,这都离不开每一位媒体人贡献脑力。另外还要增强笔力,做好宣传一定要有入木三分的文字表达,还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利用技术赋能增强笔力,这样才能打造立意远、站位高、接地气、有品质的主题宣传产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这个大变局下,国际格局和估计体系正处在深刻调整中,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也给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带来了全新机遇和挑战。当代媒体人要直面大变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增强自身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勇于承担起历史和时代所赋予的传播使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具有家国情怀的报道,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个人观后感参考范本》出自:卡耐基范文网
链接地址:http://m.gjknj.com/special/1069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

卡耐基范文网 最近更新 免费论文网 公文素材库 文库114 范文 公文驿站 公文集锦

© 卡耐基范文网 m.gjknj.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