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范文网 导航

大学美术教育毕业论文4篇

来源网站:卡耐基范文网 2022-09-24 19:26:01
卡耐基范文网

美术生一门艺术,当代的艺术教育是以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4篇大学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篇一:美术教育的毕业论文 篇一

《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全面思维,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美术欣赏通过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鉴赏美。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产生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使学生达到明是非、知善恶、辩美丑,向往真善美,自觉放弃假恶丑,从而使学生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欣赏;创造性思维;人的全面发展

正文: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核心,以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为纽带,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对于美术的意义还在于是一个新的图像化(视觉艺术化)时代。视觉信息的便捷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审美品位,人们不再会仅仅满足于人工技艺产生的精湛,而更加注重作品产生的个人审美体验,这样艺术作品的多样化、个性化、生活化就是必然趋势,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也显得更为迫切。由于艺术作品更多地要满足人们高速增长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那种较长时间的纯人工创作显得极不适应,如果说摄影术的产生导致了美术步入现代,那么信息技术必然把美术推向未来。对于这个未来人们有着种种的前瞻和设计,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未来的人们都将有更高的艺术素质(这不仅是精神需要也是生存竞争的需要)相比现在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在这转型变革时期对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体系都是全新的课题,也是急待理清思路投入实践的全新课题。

美术教育尤其是其中的美术欣赏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视。虽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课题只占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随着多媒体使用信息量增大,学科课题综合化都必将大大拓展美术欣赏的容量。高中开设的美术欣赏课程以列为必修课程,以及大学美术选修课等构成全民的艺术素质教育,突现了美术教育在现代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美术教育要在素质教育中找准位置就必须突出普及和审美二个方面,才能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取得主动。不能认为开了美术课就是素质教育了,观念不转变美术照样搞应试教育(如重技巧、轻欣赏,重课外、轻课堂,重特长生、轻多数学生等)。美术教育要跳出低层次,实现其阶值就必须改变以掌握专业技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美术欣赏(既使是技能技巧教学也必须更多融入欣赏内容,对于特长生更应当重视美术欣赏及文化素养),纠正作为艺术教育的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两大顽症:艺术教育不艺术(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无新意)、普通教育不普通(“重技轻理”过于强调专业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赏评作品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直觉和情趣,努力构建起新的适合素质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

美术欣赏课是学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学校整体的教育环境中,以其特殊的内容,承担着人才培育中的特殊任务,当教育步入素质教育时代,美术欣赏课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几年来的美术欣赏教学使我积累了一些的经验,归纳出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四点重要作用。

一、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国的传统教育,包括解放后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的确不重视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几千年封建专制政策传统的和“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及近几十年经济的计划管理模式以及过多的_运动影响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视,这种社会结构偏爱有知识、有技能但因循守旧、被动驯服,因而忽视乃至压抑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不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类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创造,“创造”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学习”这种人云亦云的能力每个人(包括动物)都有,但遗憾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人类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重要目的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敢于验证问题的头脑,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头脑。”美术欣赏课利用美术作品的内涵不确定性,让学生大胆想象,并能以我为主、自圆其说,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极其重要的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世界的发展大多是从无形到有形的一个过程,美术欣赏所培养的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对相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能力。虽然这种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形成惊人的作品,但由于形象语言的多样性,也能开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成为一种广义的形象思维文化教育。这对于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是最为有益的。因为这种教育用于大多数,对于创造性思维普遍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如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提倡成品再创造和艺术的大众化、流行化,艺术家运用他们喜欢的材料,创造出一些简单的、有意义的作品,使艺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创作的公有财产。1958年艺术家贾斯伯琼斯创作的《三面旗》画的是三面大小不一而又有渐变形式的美国国旗。这件作品力图使人人都熟悉的图像,复制出来让观者看,给人一种新的视觉形象和冲击力。这便是创作,既简单又富有联想,使艺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创作,美术欣赏课正努力提高美术教育这方面的功能。如废物造型创作,从材料到构思,完全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化腐朽为神奇,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特别是结合社会实际,挖掘有价值的课题,使这种教育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素质。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力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新型材料与工具发掘新课题。如广告欣赏、标志欣赏、家具欣赏、店面欣赏、环境艺术欣赏等实用性强,想象空间大的课题,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体现,增强了学习兴趣参与欲。学生的创造力在恰当的指导下,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步骤过程到结果,感受到一种全新的体验。如在我校五十年校庆之前进行庆徽设计,同学们结合我校的特点及对标志的理解积极构思,细致描绘,整个过程都充满着创造性思维锻炼。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创造性思维比较常见,效果非常好。

二、审美能力的教育

审美能力就是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到处存在着美与丑、对与错的对比。学生时代正处在豆蔻年华,感情自然而纯真,对世界的美丽与美好的事物有着发自内心的渴求。但对社会一些对立变化认识还是很肤浅,所以校园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教育尤其重要。“美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美术是视觉形象艺术,美术教育就重视视觉形象的运用。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心灵情感的共鸣,思想冲击,陶冶情操,塑造美的灵魂。利用艺术的感染力,感召力,观尽大千世界中的艺术精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美的本质,美的真谛。从重视视觉形象教学原理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获取知识的质量,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直观教具、模型、范画、录像、幻灯、电脑设计等,帮助学生感知美,提高审美能力。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视觉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光凭教者一支粉笔、一张嘴,是无法组织教学的。在美术欣赏课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方能产生情感共鸣。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们不仅从蒙娜丽莎的脸上看到,透过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悄然地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同时,我们还能感觉到一种朴素、自然、纯真的人性情感透溢出来,表现出一种彻底挣脱宗教禁锢而苏醒了的人性与复活了的灵魂,体现出充满血肉情感的人本价值,从而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许多美术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感人效果,是言语、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只能用心去体验、去触摸。如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的魅力在于通过刻画劳动的美,表现出一种自然淳朴的情感,坚实而凝练的笔调描绘出法国农妇朴实、勤劳、诚挚的品格,优美的自然风光,饱含着一种宁静的生活意趣。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另外美好的学习环境,会使心情愉悦,激发学习兴趣;恶劣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心情郁闷,影响学习效果。因此,通过美化育人环境,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广博知识的源泉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旁征博引,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任何的美术作品都来源于社会,并依社会而存在,所以,欣赏美术作品必须要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风俗、人文等。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如一位教师在讲雕塑的基本手段时,把“焊”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这在金属工艺发展的今天,大量合金钢雕塑作品的问世,“焊”恐怕要算是较重要的雕塑手段。倒是另一位教师在讲述雕塑特征时引用了“焰火”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雕塑作品--瞬间雕塑,反而引起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如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一定要涉及到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区别,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归纳出:山水画是散点透视,因为山水画是移步换景、边走边画,不是很注重客观现实,重写意;而风景画是焦点透视,因为风景画是站在一个点不动进行作画,注重对客观现实的描写,重写实。这几千年的艺术也造就了东西方人的性格差异,东方人重情感,西方人重理性。由此会延伸到很远、很深。好的美术作品,欣赏者要有一定的知识做前提,即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外部的形式结构,作品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等背景,内部情感意蕴。所以在欣赏的同时,大大的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四、人格境界的提升

情感境界在审美中是一个中心问题。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

情感境界。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起来可以陶冶情操,完善意志,使欣赏者的人格境界得以提升等。《长江万里图》如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民族自豪感;拉斐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大卫》表现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与勇敢、无畏和自信的人格意志。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感,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审美情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动力。现在全中国正在轰轰烈烈的推行素质教育,而美育教育思想品德的培养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决定了它在美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使他们学会创造,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能力;学会生存,具有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学会学习,具有自学的能力;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美术欣赏尽管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所要达到的目标,还有许多深入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我国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现状,也需要认真调查研究。美术欣赏在自身科研方面相对滞后的状态,应该努力以改善。美术欣赏真正切实地实施起来,还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需要进一步探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可以预期的是,通过我们共同努力,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会更加突出。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育,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创造美的能力。”这是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话,它确立了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前所未有的地位,也赋予了作为美育内容之一的美术教育应担负的重要责任。因此,美术教育作为现代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的艺术索质的一种有效培养手段,是把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感情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而且,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艺术素质方面,又有着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道德修养

做人要讲人品,德行和操守,这是人类社会在个人修身方面的最高规范。尽管符个时代,各个地区的道德标准不尽相同,但在若干方面又是相通的。我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说:“才者,德之益也;德者,才之师也。”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德育先于智能。”在我国古代孔夫子办学起,就制订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美术教育的价值。魏曹植说:“存于鉴诫者图画也”。近代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通过美术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服从本阶级的道德规范,并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美国教育家艾斯纳认为,美术教育家们不仅日益有志于让孩子们提高鉴赏能力,以培养对美的感受,而且他们也火心通过伟大美术作品讲述的故事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赫伯里德认为,教育唯有应用艺术,才能解脱人类心灵所承受的压制,才能真正达到完整人格。事实上,艺术的教育在完善人的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方面的作用并不弱于说教,而在某种程度上,它又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这是因为艺术靠形象的感染,而艺术形象的塑造是艺术家费尽心血在灵魂上的升华,它不仅刻化了艺术形象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社会的客观要求。当复杂的人生与纷繁的社会浓缩在艺术作品中的时候,便容易看出是非曲直,进而悟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就如我们能从德德拉克洽瓦的《自由领导着人民》,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董希文《开国大典》等作品中,感受到人民对人类社会中美好事物与正义事业的热爱,对进步的信仰,对真理的渴望。而古希腊的雕塑《维纳斯》、罗中立的《父亲》、王式廓的《血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作品便能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崇敬,对苦难的同情,对罪恶的仇恨。因此,美术充分运用了视觉手段,把难以言传的东西形象化,调动人们的审美感受,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达到培养人的道德修养的目的。

二、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

人是社会的人,而对生活、社会、自然应具有欣赏、感受美的能力,才有生命的意义。阿恩海斯曾指出:“生活的唯一意义便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是我们所能得到的完成生活使命的最有利的工具之一,如果不让人得到这一利益,实际上就是对他的剥夺。”的确,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一种魅力,使人欣赏时能够完全沉醉,整个心情,精神都非常的愉快和满足。这种魅力或特殊的美感作用,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有美,这种美刊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追求的美感作用正是美术的美所决定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美感能力,而美感教育的最先途径是从通过训练人的感觉器官而开始的,或者是首先应该培养人的审美的“眼光”,以审判的眼光去改变实用目的视觉态度。而要把普通人的眼睛训练成艺术家的眼睛,其重要途径就是美术教育,人们在接受美术教育时,通过对客观形式的比较协调、对称、均衡、各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规律的感悟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审美感受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在理智上受到启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愉悦,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的效果。审美能力,是人的素质发展的核心。在新世纪倡导素质美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21世纪是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成为适应残酷的生存竞争环境的必要条件。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大众的创造思维和生活工作的应变能力。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发现,曾接受过良好的美术教育的人往往思维活跃,有自己的审美态度并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相反,没有受过美术教育的人,虽然工作认真踏实,但很少创意。许多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都指出:艺术教育并非造就专业艺术家或进行一种职业训练,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他认识与智力,特别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独创能力。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牛牛范文】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培养创造精神的主要手段就是视觉的训练,通过视觉的训练,去建立感官与外界的和谐与习惯的关系,构筑一个统整的人格魅力。一个人的视觉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入具象向意象发展,对于一个普通人的眼睛是见什么像什么,要从这种“像”中培养对形体的比例概念,并善于将彼此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形体的大小、高低、粗细、方圆等以及色彩的冷暖、明暗、块面的大小等相互关系,之后,再动手描绘,由简及繁的物象写生,逐步认识明暗与色彩的规律,掌握观察和表现物象的方法,把握物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而获得完整系统的表现能力。随着视觉能力的发达,真实情景渲化为一种文化内涵,进入意象层次。因此,通过对大众实施美术教育,加强视觉能力训练,并着重意象训练,不仅提高了观察客观世界的深度,而且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美术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过程巾有着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正如美术教育家阿恩海妙所言,“美术在更大强度上,应该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智能、身心等方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他把美术视为“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每个受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现今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中,美术教育将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注释:

[1]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一八一四至一八七五)。

[2]著名艺术家卡斯帕·豪泽尔(德语原名:KasparHauser,1812年4月30日-1833年12月17日)。

[3]扬·阿姆斯·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4]《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完成的著名油画,描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为董氏最著名的代表作。

[5]罗中立(1948年——)于一九七八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深造。《父亲》一画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画家藉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

[6]王式廓(1911—1973)字子容。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西由村人。当代革命现实主义画家和人民美术教育家。早年学习美术,1930年入济南爱美高中艺师科学习西画,,开始学习西画,并关心革命。“九一八”事变后,担任爱美中学南下请愿团二大队队长,赴南京参加全国学生的联合示威游行,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史密斯著滕守尧译:《艺术感觉与美育》,四川人民出版设,1998年版,第189页。

[2]张宝教:《天大以综合素质标准评价学生》,《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29日,第57页。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与职业》1999第7期,第76页。

[4]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1日第1版,第95页。

[5]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5页。

[6]王石礅:《中外美术鉴赏》,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00年01月01日第1版,第142页

篇二:中小学美术教育和发展的审美定位 篇二

1、美术的教育目的和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和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靠于过程。假如说美术表现和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和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和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学科特征和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和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非凡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和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和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4、美术的素质教育和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征摘 要:①科学性--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和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③创造性--主体性和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和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定的教育评量体系和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和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和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篇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篇三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功能,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探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和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和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3、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储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缩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设一些功能显著、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力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和纯欣赏教育,而求讲练结合、欣赏和创作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4、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标准和展赛机制。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和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强调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规则,也不能只注重片面合混的、强调自我表现的内在的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和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三方面进行评量的标准和实施机制,以促进美术之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希望、困惑、机遇、挑战并存的世纪。新世纪的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守旧的知识、思想和教法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其制胜的法宝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有量的增加,还要有面的扩展;备课时既要吃透教材,又要不断思考、创新,甚至超越教材。

篇四:美术教育的毕业论文 篇四

《美术教育对于中小学教育的价值》

摘要:美术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丰富人的思维,因此,美术教育将随着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由于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要重视学生在这期间的培训,要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首先就的培养他们审美能力,让他们通过一些普通的学习和认识方法(观察、记忆、认知),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众所周知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今社会学生获得更正确更精准的美术培养是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前提,而正确的审美是引到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美术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绘画而已。

关键词:审美理解力;理性情感;表现技能;美术符号;审美意味;

正文:

美术教育就其价值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工具而言的实用价值。二是其作为修养而言的本质价值。在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是以儒家“乐教”的教育为基础的,它非常重视艺术所起的陶冶情操的作用。与此同时,也非常强调专门训练,与基于教养的自我表现的追求。当今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决定了我国的美术教育应以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基本出发点,除了传授绘画技能外,他还将作为审美教育的主体,在扩展人的视野,提升人的审美境界,开发人的右脑的潜能,均衡人的理性情感,完善人的品性人格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虽有爱美的天性,但并非是人生来就懂得美,会欣赏会理解美。一个几岁的孩子本能的会喜欢某种颜色。或爱听某些乐曲,但他却不可能去喜欢齐白石的画与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作者的经验,感受和风格。一个几岁的孩子,是绝对不可理解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审美的理解力。

所谓的审美理解力,就是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把握自然事物的意味或艺术作品的意义,内容的能力。对此,我认为通过一些普通的学习和认识方法(观察、记忆、认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新思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在他看来:“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而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不言而喻,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里足见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然而,在比较偏僻的农村,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不合理性: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度过40分钟、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这种现状与我国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悖。有碍于创造力、想象力和视觉记忆力的发展及中小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味,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笔者多年的农村美术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到以下教学方法觉得切实可行。1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

1.1导入方法新鲜多变。

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猜谜之中,自然导入新课,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将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住,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水到渠成,同时、还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而兴趣被激发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最后,使学生感到:“噢,我也会”的心灵感应。

1.2示范指导力求浅显易懂。

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其方法很多,如播放些动画片,多适应于低年级某些技法难以掌握的中国画等,教师可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一边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这样学生自练就不难了。

1.3媒体语言形象具体。

媒体语言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教学中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思维,进入其境,接受美的教育。

1.4习作评价进课堂且“宽”一点。

分数是无声的语言表达、给学生一个较高的分数、或写一、二句简单评语:“真棒!”“构图准确!”、“大有进步!”诸如此类,都能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培养了学习兴趣,激发绘画欲望,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鼓励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2.1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在教学中,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2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2.3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技能,在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因地、因时制宜、走出课堂、描绘自然、体验生活、开阔视野。

农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大物博,学生外出比较安全,在学习风景写生、泥塑课时,可结合时间、气候、环境,有组织、有纪律地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塑造。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纯高心灵。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和热情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表现积极性,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对各种美术符号象征意义的理解。

一些形体、线条、色彩等符号,在美术中往往都赋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影响。例如,红色象征庄严,绿色象征生命,水平线的开阔感、三角形的稳定感等。然而,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限制,因此,他们大多只是从事物的表面去看结果。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决定颜色形态,很少顾及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在美术作业中,需发现有些学生偏爱明亮的颜色。而有些学生,偏爱灰色调。因此,在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性,初步理解这些符号的象征意义。再敲印中,我利用色彩之间的比较以及线条之间的排列,让学生通过色彩、线条的形状,进行想象:(1)把颜色同生活中所看到的事物联系起来。如看到红色,你会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又会给你怎样的感觉?通过问题的提出与启示,很多学生都将红色与血、火、太阳甚至还将交通的信号灯、消防车等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让他们产生联想,将颜色同人的性格特征,以及生活中为什么要用到这些不同的颜色,它们又各代表着什么呢?这时的学生,思维活跃,说出了红色在节日里可代表吉祥,幸福。交通信号灯表示停止。消防车的红代表着危险等不同的含义。(2)从情感出发加以联想。如,为什么夏天喝的饮料的包装设计通常会用绿色做主题?从而引申出绿色给人们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正好迎合了人们的一种解渴的心情。由于有了先前的准备,由此学生想到了在敲印中既可使图案水平排列,也可不规则排列更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人的心情选择不同的颜色进行敲印。从而使学生理解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排列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会给人一种不同的心理感受。

三、对审美意味的理解

所谓的审美意味,是指事物或者是艺术品的内在意蕴与外在形式的审美特质。对审美意味的理解,并非靠刻苦的记忆或背诵就能获得的。它主要靠对形式的把握能力,同时有涉及到个人的经历,情感等因素。一道数学题,只要有一定的公式,经过一定的计算和推理,就能得到统一的结果。而一件艺术品就像一个千变万化的魔方,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作品的审美意味的理解就会不同。由此可见,在对审美意味的理解中,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摆脱常规思维的习惯。其次,还必须要有情感的投入。在教学中,经常会听到有的同学问我,为什么画中的颜色会和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实际物品两样呢?从这个问题不难看出,我们的学生的理解力还受到一般常规思维模式的影响和制约,他们还无法理解外界事物对所画物体的影响力,更无法把自己的感受与艺术家创作的心境以及所体现出来的蕴味相联系。这正如一件艺术品,有人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而有人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所形成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在教学小提包一课中,假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为自己选择怎样的提包呢?这也就为学生设计制作提包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也就是在设计中,不仅仅要着眼于图案的常规排列、色彩等因素,还得考虑顾客的心情。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设计出了许多漂亮的组合图案,而且还注意到了在折纸包时的整洁、挺括,以及为提包设计出了不同形状的手柄:有挖空形的、有穿绳形的更有自己设计剪制的手柄。课后,通过讲讲,说说,自评等环节,让学生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既说出了创造意图,又得到了其他同学的帮助,这时的提包已不再是用简单的敲、印、粘、折制作成的纸提包,而是融合了同学的感知、情感和创造。把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意蕴融会在一起,从小提包的制作中深深的感受到了学生那份浓浓的热爱生活,主动乐观的精神。

如果说素质教育意味着人的知识的统一性和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的话,那就更不能忽视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在目前的信息社会里我们需要用更精致的审美眼光,更因为未来社会生活品质的提高将有赖于人的审美意识的提高。

四、促进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格和品质。

《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指出:“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学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得美育的重新定位具有了内在的依据,当代学校美育应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导向,以培养和造就青少年新型的文化品格为神圣使命。强烈的人文精神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也就把美育与德育区分了开来。德育偏重于思想观点、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而美育则偏重于精神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培养,与德育相比较,美育进入了更为宽广的文化的领域,更富于文化的意味,这一点也就决定了美育与德育在内容、形式和性质上的重大差别:其一,德育是一种规范教育,它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理智力和意志力,使之能够按照一定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而美育则是一种发展教育,它注重在审美过程中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和建构力,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引导他们发展个性和人格。其二,德育是以理服人,重在说服、训示和灌输;而美育则是以情动人,重在引导、启发、劝诱,它要调动学生自身的感受、体验和领悟,依靠学生精神的自我建构,来达到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因此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教育,在美育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其主动性和自由度。其三,德育注重社会性人格的培养,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服从;美育则注重个体人格的培养,更多关心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更多强调实现自身价值、发挥个人潜力、健全个性心理和提高个人素质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建立一种更加合乎人性的合理完满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准则。总之,拿德育与美育作比较,前者偏于社会尺度,后者偏于个性尺度;前者遵循现实性原则,后者遵循理想性原则;前者持社会本位,后者持人本位,因此尽管美育与德育可以相互渗透、补充和辅助,但是二者却不能相互包容、取代和排斥。

有的美术作品画面没有情节性,或是静物、风景,或是花鸟山水,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因而作品展示出来,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教师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显然他们是不太愿听的。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即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被带入情节,情节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被情节中冲突所吸引,并占有整个心灵,情节外的思维活动被抑制。例如欣赏后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不能一下激起学生兴趣,然后再从美术性去分析作品内容。1987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日本安田火空海上保险公司用4000万美元抢购了梵高的《向日葵》?,竞拍时间仅4分30秒。而另一幅作品《加歇医生》在纪念梵高逝世100周年的热潮中,美国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被日本纸业大王斋藤英高作品的关注和兴趣。向日葵是梵高的崇拜物,他曾作过多幅。梵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花财,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烈火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梵高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来作画,他的创作轰毁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传统绘画的桎梏。一般说绘画风格有巧拙两种,巧固不易而拙尤难,梵高的作品中高贵的本色美深藏在朴实无华的形式里,如美玉在噗,其作品之美表现在热烈单纯的色彩和奔放旋动的笔触。梵高认为绘画的重大使命是色彩,色彩不应是静止的,而应该是跳动的。在梵高的作品中,他用深厚的块面,弯曲的线条和具有节奏感的笔触神奇地表现所描绘的对象。梵高学习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的浮世绘艺术,在构图上摆脱了传统透视的深度,将向日葵处理成平面装饰性的,并用他那粗硬的线条勾画出叶茎和罐的轮廓,显示出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梵高共画了12幅向日葵,将自己的工作室布置起来欢迎好友高更到来。高更看到后称之为真正的花朵,并还画了正在创作向日葵的梵高像。

德国巴伐利亚州(1985年颁布)小学美术教育目的任务是,为儿童提供自由绘画的机会,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儿童在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得到快乐,发展他们多方面的创造能力;教师应指导儿童有意识地注意和观察,在熟悉制作的工具、材料和技能基础上,发挥他们的表现能力(绘画语言和表达方式);参观教堂和博物馆,使儿童有机会看到真正的艺术品;使儿童在年度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装饰布置和多种形式的游戏表演。

日本文部省(1980年实施)新订的小学美术学习指导精神(目的任务):①培养具有完美人性的孩子;②培养儿童热爱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情操;③努力发掘每一个儿童独立思考的创造性智能和技能;④造就轻松、活泼、充实的校园生活气氛;⑤在尊重普遍道德原则的同时、对孩子进行适合其个性和能力的教育;⑥精选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时间;⑦各校谋求更加具有弹性的教育,即根据各地区儿童的不同情况,制定贴切可行、各具创意的教育方式。

我国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提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①小学美术课应使学生掌握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②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品德、意志的培养;③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大纲制定的教学目的来看,德国、日本的美术教育注重素质的培养,重视人的创造能力与评价能力,强调个性形成,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把美术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的教育获得全面谐调的人,将生活乐趣、艺术实践、社会服务三者统一。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除了讲究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外,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特别考虑政治前提下的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美育。这说明中国在小学美术教育立足民族的基础和本国国情,正在逐步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方向转换。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

【3】湖南教育出版社《教育的艺术》。

大学美术教育毕业论文4篇》出自:卡耐基范文网
链接地址:http://m.gjknj.com/special/244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

卡耐基范文网 最近更新 免费论文网 公文素材库 文库114 范文 公文驿站 公文集锦

© 卡耐基范文网 m.gjknj.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