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范文网 导航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优秀9篇】

来源网站:卡耐基范文网 2023-02-02 10:03:49
卡耐基范文网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9篇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篇一:《观沧海》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设想】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名篇,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五月,曹操率军北片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感慨万分,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诗中描写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诗歌先突出写大海边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勾画了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接着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感情。教学时,以朗诵为载体,读中理解,解后再读。充分领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特别是现在很少出现的文言词。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我们先闭上眼想象一会儿,然后用一个词归纳你心中“海”的印象。(学生说)

引导:海是神秘的,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恬静温顺,每一个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会用同一个词形容海:壮阔。是啊,与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观海抒情的著名诗篇──《观沧海》,细读这首诗,去感受诗人心灵的震颤,诗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二、初读感悟

1、听课件录音范读。注意字音。

2、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暗含了找,说,练的过程,这一步不必老师提醒,字数很少,学生相互提醒,记忆更深)

3、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4、抽学生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画面)。(二至三人,抽学生点评。)

5、学生小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还可相互提问考查字词或是诗句意思)

三、精读理解

1、课件展示: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2、字词疏通。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日月之行,星汉,歌,咏。

3、内容层次理解。这首诗写了几方面怕内容。(课件展示明确)

4、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抽学生评价自己的理解,以“我原来认为……,现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讲述自己理解的改(www.niubb.net)变。)

5、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

6、学生讲述:我最喜欢朗读的诗句是……,因为……

四、品读探究

1、提出探究的问题,可补充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内容方面:

⑴诗从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顺序叙述吗?

⑵诗人产生了哪些联想?

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个词是大海留给诗人的最初体验?

⑵澹澹再现了海水浩渺动荡的神韵,“何”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千古传颂的绝句。

⑷想象诗人写作时的情景,思考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

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与景的交融。边读边理解,理解后再读。

2、你曾经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产生过豪壮的情感?(意在培养学生融情于景)

师可引导自己的经历(如:在高山悬崖边,俯视山谷,看鹰在谷中盘旋,然后飞过远山,产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五、小结拓展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诗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说出古代一些写景抒情的诗句吗?说说它们都主要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课内交流或布置课外搜集)

2、写一篇表达自己豪情壮志的诗歌或散文,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方法。

六、齐诵结束(或背诵结束)

篇二:初中七年级语文《观沧海》教案设计 篇二

课题名称 《观沧海》 科  目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45分钟) 学习者分析 教学对象是农村中学七年级“后进生”。特别强调后进生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差,没有学习目标;更没有像曹操哪样拥有远大的抱负,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像曹操一样有雄心壮志、博大胸怀、远大抱负的人。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 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二、过程与方法

1、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文修养。

2、 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三、知识与技能

1、 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

2、 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资源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曹操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

诗言志,歌言情,在公元207年,曹操在北征乌桓胜利后。凯旋而归的路上,带着豪迈的情怀,登上了碣石山,以歌言志,抒发了博大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从《观沧海》一文中感受曹操这种博大的胸襟。

教学活动2

一、整体把握

一读:教师泛读。(学生勾划没有掌握的生字词)

介绍诗人:曹操(155-220),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不但是 中国历史 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 蒿里行 》、《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二读: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读;并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

三读:教师泛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四读:学生体会读。

五读:学生齐读。(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性的表扬性点评) 教学活动3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大海。也就是观看宽阔无比的大海。诗人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观看大海。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的形象。

教师:哪个同学能从神态方面来扮演一下曹操在观看大海这种“得志”的形象。(学生扮演,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意气昂扬、气吞山河”的气势)

教师:从刚才的扮演来看可知,此时此刻的的是在观看大海请同学们在读诗歌,并回答问题:

六读:诗人在观看大海?我们从诗歌中那个字可以知道?(观)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学生可能回答:海水、山岛、树木、百草(可能还有日月、星汉)

教师:同学们你能把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景物画下来吗?(两个学生完成,一个描绘,一个画;肯定学生的个性发言,表扬学生的多才多艺)

从刚才同学们描绘的画面我们知道: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是诗人所看见的;而日月、星汉是诗人所想象的。在诗歌中的那个词语我们能看出来?学生:若

教师:“若”仿佛、好像的意思,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图景,是虚景。却写出了一副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那种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壮观景象。

教师: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为什么?(在教材上展现)

篇三:观沧海教案 篇三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观沧海》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 四、课文主题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观沧海》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感、想象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没有良好的语感、节奏、韵律对于理解诗句和对联都要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篇四:观沧海教案 篇四

【教材简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本诗的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学设想】

本节课将安排一课时,以“一诗四读法”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同时针对七年级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学习新课──拓展研讨──小结作业。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及目标 学生活动及目标 导入新课

(7分钟) 播放视频《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以曹操对“英雄”的看法导入课文。 观看视频,然后齐读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 作者简介

(1分钟) 课件展示有关曹操的资料,引导学生记重点。 记录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绍

(1分钟)

课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两次作战线路,引导学生了解由于曹操接连取胜,因此在等山观海,棉队洪波涌起的大海时,才会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了解曹操写这首诗的背景,为理解整首诗做铺垫。

学习课文(一诗四读法)

一、朗读

(5分钟) 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及相关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体会朗诵时的感情。 欣赏课文朗诵并体会读诗的感情。 2、展示全诗内容,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及语调、情感。 把握全诗的节奏及语调、情感,然后配乐齐读课文。 二、译读

(7分钟) 明确译读要求,点拨学生译读中的疑难点。 按座位顺序,同桌之间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可提疑问) 三、背读

(8分钟) 以板书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加强背诵的效果。(板书见后) 明确作者思路后各自大声朗读背诵,看谁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学比赛。 三、背读

(8分钟)

明确说读要求,即要把诗意扩展开来。举例子示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以说成是“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选择最欣赏的一句话来说,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比赛,看哪组说得最好。 拓展研讨 一、比较阅读

(6分钟)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的视频,请学生体会出与本课的相同点,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龟虽寿》的视频,男同学读《龟》一诗,女同学读《观》一诗,然后分组探讨两诗的相同点。 二、形象探讨

(2分钟)

提出历史上的曹操与电视上的形象有异同。 发表自己对曹操的看法。(可选择任一观点发言)

小结作业

(2分钟) 小结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回家以本诗内容画一幅画,要表达出诗的意境。 明确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篇五:《观沧海》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品读赏析

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丁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六、小结

师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拓展延伸

师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录:《观沧海》扩写

步入观海的最佳地点,那是高高耸立在东边的碣石山上,登高俯视,欣赏大海的浩瀚美丽。看哪!碣石山上,虽然天气已经是深秋的的时候了,但是,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四处丛生,百草片片丰茂。时不时阵阵秋风吹来,树林愉快地召唤着,高山调皮地应和着,小草尽情地摇摆着,这种共鸣是无奇的美妙啊!

海水放肆地拍打着山岛海岸,气势是多么的汹涌澎湃,宽阔浩荡。这样的一幅海景,也许,只有在碣石山上才能欣赏得到吧?碣石山,不愧为观海最佳地点啊!深秋的风儿,萧萧瑟瑟,阵阵吹来,使人不由得打个寒颤。而这款款萧瑟的秋风,吹动了树木,枯黄的落叶四处纷飞,发出了这悲凉的声音,海上滚滚巨浪肆意地奔腾着。落叶与海浪合奏着一曲悲凉的歌曲,渲染着凋零的秋天。这与生俱来的默契,难道不叫人不禁震撼吗?

一望无际的大海,这样磅礴的气势,给人是那么多的联想。好像,日月的运行,应该就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吧?天上如此奇妙灿烂的银河星光,也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吧?海洋中,还埋藏着多少惊喜?又会满足人们多少的渴望?这惊喜,希望一生能够看到吧!

真是太庆幸了!能够在这样一个好时机看到这样一幅美景!该用什么来纪念这美好的一天呢?不如,用作诗歌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篇六:《观沧海》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学习古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重点: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丰富、奇特的想象;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引入《观沧海》。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意;(出示补充注释)

临,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海,渤海。竦,同“耸”,高。观,看,统领全篇。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行,运行。若,如同。星汉,银河。志,思想感情。

3、出示画面,感受形象。

4、理解诗歌大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五、品读诗歌,感受意境

1、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赏析诗歌及名句: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3、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一:这四句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赏析二: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2、如果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七、写作特点分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八、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借景抒情:实景: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

虚景: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情:开阔胸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理想

篇七:观沧海教案 篇七

一、导入(3分钟)

1、当冰山带着眩目的荣耀,渐渐融化,/你开阔的前额便从无边的浩淼中升起。/在这个漂泊的世界里,心像铁锚一样下沉,思考却升上浪巅,额际的皱纹,与海平线震颤,起伏。/我看见曾经雕塑过你风暴和巨浪的指纹,读海的语言,风的语言,水鸟的语言。/大海以幽深和苦涩日夜洗涤,摇撼。/生命逐渐冷却,旋涡陡然转动,雄鹰守侯崖岸,/听,大海的呢喃!(音乐:海浪声音起)

2、1800年前,一位53的老人站在了渤海岸边,凝神静想,回忆往事如烟;心潮澎湃,敢问前程坦然。1800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文字和他交谈,一起走进他的密语心田。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观沧海》。

4、谁能说说你所知道的曹操?

二、通读(11分钟)

5、通读:

⑴ 读读诗题,读读诗。(齐读、自读)

⑵ 背背诗。(自背、查背、背给同桌听、查背3~4人、齐备)

⑶ 看看字怎样写。写诗。(黑板上8个竖线,7个人一人一句)(订正)

⑷ 吟诵。

一起读,带着感情。(在背景音乐下朗读,3~5个人)

说说读诗后的感受:印象,感觉,评价,体会,感悟都可以。(3~4个人)

6、小结:叙事、写景、感慨。

在作者的笔下,海水是多么的美呀!它摇曳不定,波浪滔天,苍苍茫茫,一片浑然。

三、解疑(20分钟)

7、学生们有不会或不懂的吗?(在前面作好标记)

(重点解决的问题:生词。翻译。)

8、连起来读,自己说说意思。(同桌互动)

9、小结:鲁迅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历史上,这是第一首山水诗。大海是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情。全篇从大处着墨,通过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雄伟恢弘的景象,着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赋予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寄予着作者很深的感慨。(穿插背景)

提问:谁能说说作者的感慨?或者感受?

总结:作者宏观纵览,所见者大。海水、川岛、树木、百草、日月、星汉。(板书)

视野宽阔、粗线勾勒。

真可谓:巨眼睥睨万物,胸中自有天下。

总结:“澹澹”蕴涵了动荡不息的力。

“耸峙”蕴涵了挺立不摇的力。

“丛生”蕴涵了竞争不伏的力。

“丰茂”蕴涵了旺盛不息的力。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更蕴涵着宇宙造化的热烈奋发的伟力。

这一切,都仿佛跃动迸发于浩淼无涯的沧海之中。不,是跃动迸发于作者广阔的胸怀之中。

四、体悟(10分钟)

10、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来谈谈感受、收获。比如:可以画简笔画、写解说词、翻译、说说作者的观察角度和顺序、或者是怎样展开描写的、改写成散文、朗读、写一段评价的文字、给曹操写一封信、给渤海风光影片写文字脚本、表演、等等。(画──翻译──朗诵──信……等等)

五、结论(1分钟)

作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托了一种胸怀,高山也许是一种象征吧!

真可谓:

水天一色,登高景现心亦远;风月无边,望海神明气不凡。(板书)

同学们可以可后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中什么具体的时间来观沧海的呢?(下课)

篇八:观沧海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 品读赏析

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 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丁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初中生观沧海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历史教案上册人教版

篇九:观沧海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观沧海》教案设计。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他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

2、乐府诗:今天我们学习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3、《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三、朗读训练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教师带度,

3、学生全体读,小组读,个别读

(教师注意知道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四、研读诗歌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教案《《观沧海》教案设计》。

1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3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5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

动态景色秋风萧瑟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实颂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诗人

登山观海(全景)静态景色树木丛生激起统一中国强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虚景日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其中

(想象)月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汉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优秀9篇】》出自:卡耐基范文网
链接地址:http://m.gjknj.com/special/4558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

卡耐基范文网 最近更新 免费论文网 公文素材库 文库114 范文 公文驿站 公文集锦

© 卡耐基范文网 m.gjknj.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