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范文网 导航

初中物理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

来源网站:卡耐基范文网 2023-05-16 10:30:13
卡耐基范文网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5篇初中物理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物理公开课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与技能

(1)了解聚变反应的特点及其条件;

(2)了解可控热核反应及其研究和发展;

(3)知道轻核的聚变能够释放出很多的能量,如果能加以控制将为人类提供广阔的能源前景。

2、过程与:通过让自己阅读课本,培养他们归纳与概括知识的和提出问题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导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更加热爱科学、勇于献身科学;

(2)认识核能的和平利用能为人类造福,但若用于战争目的将给人类带来灾难,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人类早日和平利用核聚变能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重点:

聚变核反应的特点。聚变反应的条件。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一)引入新课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美国用了7年。氢弹爆炸释放核能是通过轻核的聚变来实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聚变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聚变及其条件

提问:什么叫轻核的聚变?(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这样的反应叫做聚变)

提问:为什么轻核的聚变反应能够比重核的裂变反应释放更多的核能?(因为较轻的原子核比较重的原子核核子的平均质量更大,聚变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能产生更多的质量亏损,所以平均每个核子释放的能量就更大)

归纳补充:

(1)氢的聚变反应:

21H+21H→31He+11H+4 MeV、 21H+31H→42He+10n+17.6 MeV

(2)释放能量:

ΔE=Δmc2=17.6 MeV,平均每个核子释放能量3 MeV以上,约为裂变反应释放能量的3~4倍

提问:请同学们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说明核聚变发生的条件?

结论:

微观上:参与反应的原子核必须接近到原子核大小的尺寸范围,即10-15 m,要使原子核接近到这种程度,必须使它们具有很大的动能以克服原子核之间巨大的库仑斥力。

宏观上:要使原子核具有如此大的动能,就要把它加热到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

聚变反应一旦发生,就不再需要外界给它能量,靠自身产生的热就可以维持反应持续进行下去,在短时间释放巨大的能量,这就是聚变引起的核爆炸。

说明:

(1)热核反应在宇宙中时时刻刻地进行着,太阳和很多恒星的内部温度高达107 K以上,因而在那里进行着激烈的热核反应,不断向外界释放着巨大的能量。太阳每秒释放的能量约为3.8×1026 J,地球只接受了其中的二十亿分之一。太阳在“核燃烧”的过程中“体重”不断减轻。它每秒有7亿吨原子核参与碰撞,转化为能量的物质是400万吨。科学家估计,太阳的这种“核燃烧”还能维持90亿~100亿年。当然,与人类相比,这个时间很长很长!

(2)上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利用核聚变反应制成了用于战争的氢弹,氢弹是利用热核反应制造的一种在规模杀伤武器,在其中进行的是不可控热核反应,它的威力是原子弹的十几倍。

提问:氢弹爆炸原理是什么?

阅读教材:课本图19.7-1是氢弹原理图,它需要用原子炸药来引爆,以获得热核反应所需要的高温,而这些原子炸药又要用普通炸药来点燃。

2、可控热核反应

(1)聚变与裂变相比有很多优点

提问:目前,人们还不能控制核聚变的速度,但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和尝试可控热核反应,以使核聚变造福于人类。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请同学们自学教材,了解聚变与裂变相比有哪些优点?

可控热核反应发展进程:

例1:一个氘核和一个氚核发生聚变,其核反应方程是21H+31H→42He+10n,其中氘核的质量:mD=2.014 102 u、氚核的质量:mT=3.016 050 u、氦核的质量:mα=4.002 603 u、中子的质量:mn=1.008 665 u、1u=1.660 6×10-27kg,e = 1.602 2×10-19C,请同学们求出该核反应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根据质能方程,释放出的能量为:

平均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约为3.3MeV,而铀核裂变时平均每个核子释放的能量约为1MeV。

总结:聚变与裂变相比,这是优点之一,即轻核聚变产能高。

常见的聚变反应:21H+21H→31He+11H+4MeV、 21H+31H→42He+10n+17.6 MeV。在这两个反应中,前一反应的材料是氘,后一反应的材料是氘和氚,而氚又是前一反应的产物,所以氘是实现这两个反应的原始材料,而氘是重水的组成部分,在覆盖地球表面三分之二的海水中是取之不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轻核聚变是能源危机的终结者。

总结:聚变与裂变相比,这是优点之二,即地球上聚变燃料的储量丰富。

如1L海水中大约有0.03g氘,如果发生聚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L汽油。

总结:聚变与裂变相比,优点之三,是轻核聚变反应更为安全、清洁。

实现核聚变需要高温,一旦出现故障,高温不能维持,反应就自动终止了。另外,氘和氚聚就反应中产生的氦是没有放射性的,放射性废物主要是泄漏的氚以及聚变时高速中子、质子与其他物质反应而生成的放射性物质,比裂就所生成的废物的数量少,容易处理。

(2)我国在可控热核反应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发展情况。

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以探索无限而清洁的核聚变能源为目标,这个装置也被通称为“人造太阳”,能够像太阳一样给人类提供无限清洁的能源。目前,由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设计制造的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大部件已安装完毕,进入抽真空降温试验阶段。我国的科学家就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核聚变“人造太阳”实验装置,模拟太阳产生能量。

高二上册物理教案 篇二

知识目标

1、知道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静;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掌握判定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产生的条件以及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与滑动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称为滑动;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存在值——静。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和静两部分。重点是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教法建议

一、讲解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和静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的存在。由于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

主要强调:是接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的大小可以用公式:,动摩擦因数跟两物体表面的关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

3、动摩擦因数()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4、静的大小,随外力的增加而增加,并等于外力的大小。但静不能无限度的增大,而有一个值,当外力超过这个值时,物体就要开始滑动,这个限度的静叫做静()。实验证明,静由公式所决定,叫做静摩擦因数,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的大小变化随着外力的变化关系如图:滑动的大小小于静,但一般情况下认为两者相等。

初中物理教案 篇三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电压表的使用包括电压表的读数和电压表的连接。在电压表连接时,首先要选择量程,其次是把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中,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本节的难点是根据电压表不同的量程去读数。应当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

教学过程分析

1.通过比较电流表和电压表,加深对电压表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前面学完电流表使用的基础上,学习电压表有类似之处。因此在教学时,首先提出测电压的必要,其次指出测电压的仪表叫电压表。在介绍了电压表之后,要把电压表与学过的电流表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方法是每两个学生位一组,课桌上摆放一块电流表和一块电压表,看一看表头的标记有什么区别?表盘的标度有什么区别?表盘的`接线柱标记有什么区别?

2.介绍与量程对应的表头读数。在使用电压表测电压前,要先估计被测电压值,再确定量程。确定量程后,介绍读数方法。照上图做表头试教板,移动指针练习读数。

3.教师示范连接电压表,侧小灯泡两端电压。在连接教材图6—8电路用电压表测灯泡两端电压过程中,向学生介绍电压表的使用规则(教材中的三条)。

4.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练习连接电压表测小灯泡两端电压。在实验室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练习。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电压表的种类、原理、构造。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活动方式】

制订分类课题:

1、种类

2、原理

3、构造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

查阅有关文档资料

2浏览网上有关站点

3小组讨论、交流

高二上册物理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

4、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情景的再现和实验模拟体会物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理解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的意义,并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__和探究的兴趣。

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讨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培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一幅打夯的图片,分析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人一起打夯。

2、模拟打夯,指出用多个力的共同作用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的实际意义,突出等效替代的思想。

3、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力分解成几个分力的方法叫力的分解。

(二)一个力可分解为几个力?

由打夯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力的作用可以分解为任意几个力,最简单的情况就是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

(三)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遵循什么规则?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四)力的分解实例分析

以一个力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可以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有无数组解,但如果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那力的分解就只有解了。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物理公开课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人教版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以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汽化与液化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汽化与液化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液体沸腾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设计好实验,预测出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关键部分,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沸腾和蒸发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之一,学生已经产生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了解沸腾的特点和蒸发的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学生还是比较不熟练,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在这个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后多动手设计小实验、多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蒸发过程中吸热(蒸发可以致冷)。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可以感觉到物理和生活的密切相关,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交流,能够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蒸发的过程是吸热的。

(2)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

(1)理解沸点的概念。

(2)通过与实际相结合,理解影响沸点的因素。

塑料袋、铁架台、酒精灯、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中心有孔的玻璃板、水、秒表、注射器、橡皮塞。

四、教法与学法

针对以上的教学重难点,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及编写的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本课时主要采用了以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与之对应的学法有实验观察、合作交流和结合生活的方法。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蒸发过程吸热以及水沸腾的特点,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演示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酒精,挤出空气后扎紧口。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走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么解释这些变化?

学生交流讨论: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究竟为什么失而复得?

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设计意图】该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为了使塑料袋排尽空气,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再把口用橡皮筋扎紧。

归纳总结:引出汽化和液化的定义。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个类似?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的

液化和汽化现象。

(二)推进新课

1)沸腾

创设情景:烧开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会沸腾。

你在家烧过开水吗?水烧开时你发现了什么呢?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

归纳小结:物理学把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称为沸腾。

实验探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进一步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

学生讨论,猜想和假设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提出: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

重点观察: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观察更有针对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实验需要确定实验器材

小组试验和收集数据

【说明】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设计意图】学生在这个过程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温度计的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表格中。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初中物理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出自:卡耐基范文网
链接地址:http://m.gjknj.com/special/6152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

卡耐基范文网 最近更新 免费论文网 公文素材库 文库114 范文 公文驿站 公文集锦

© 卡耐基范文网 m.gjknj.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