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范文网 导航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优秀6篇】

来源网站:卡耐基范文网 2023-06-05 22:47:05
卡耐基范文网

王维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苏是一个人在他想看着别人在家里团圆,欢欢喜喜的过节,自己却一个人孤独的在思念着多年未见得弟弟,他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6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聊聊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

2、谈话:今天,我们要走进宋代杰出词人苏轼的人生。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作品,仔细品品,也许能品出一些人生的滋味来。

二、演绎故事,阐释“欢、合”

1、引出故事,讲述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名扬京城的。故事。

2、把故事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喜、乐、欢)

3、链接学生生活,解读“欢”。

4、小结学生发言:像生日、结婚、考取大学……这些喜事儿、乐事儿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好,觉得难忘,是因为在这个日子,全家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学生回答:欢聚一堂)。

5、这情景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学生回答:聚、合)多开心的团聚呀!因欢而合,因合而欢,合欢,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呀!

三、演绎故事,阐释“悲、离”

1、讲述苏轼金榜题名后母亲去世的故事。

2、说话训练:他再也不能看到――;他再也不能听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吃上。

3、引导概括:再也不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痛、悲)

4、用苏轼的爱妻和慈父去世的故事揭示“离”。

四、巧借动画,感受苏轼乐观

1、欣赏画面,展开联想。⑴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只有苏轼孤零零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眼睁睁地凝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什么呢?⑵此时此刻,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

2、反复吟诵。⑴乐观坚强的苏轼,想到这里,低声安慰自己――(指名读)⑵豁达博爱的苏轼不仅安慰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体会告诉身边那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同桌互读)⑶超凡脱俗的苏轼彻底想明白了,只要远方的亲人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里又何妨,天涯若比邻呀!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全世界的人――(全体放声吟诵)

五、紧扣两词,感受苏轼博爱

1、解读“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人眼里,月亮还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看:(出示诗人对“月”描写的诗句)

2、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说说学生眼里的月亮。

3、指导朗读。孩子们,你们所描述的就是月亮丰富的内涵,就是苏轼眼里美好的婵娟,谁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词。

4、解读“人”。苏轼把这么美好的情感、祝福送给谁呢?这里的“人”可能指谁?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六、走进苏轼作品,感悟人生真谛

1、拓展苏轼的三句诗词。感受着浓浓的真情和博爱,我们一步步走近苏轼,走进苏轼的作品。苏轼以66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时,禁不住会想起苏轼被贬黄州,人生被蒙上灰色阴影时,却写出的激荡人心的豪迈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自然会想起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超凡脱俗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生活中由于钻牛角尖陷入困境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诵读以上三句诗词。

3、引入《水调歌头》一词:当我们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远方亲人时,也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流淌着乐观、旷达情怀的千古绝唱。(反复吟诵)

七、走进苏轼一生,指导自己人生

1、感悟苏轼一生: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真想对苏轼说:苏轼呀,面对金榜题名,您潇洒一笑;面对骨肉分离,您悲而不怨;屡屡升官,您不狂喜;锒铛入狱,您不灰心;历经坎坷,您宠辱不惊,仍旧微笑面对人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小练笔。此时此刻,你想对苏轼说什么呢?请用上“苏轼呀,我想对您说――”写下你想说的话。(写后交流)

3、省略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 、揭题导入

1、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中秋,一轮明月勾起多少游子的思念之情啊!古代文人关于明月思乡,写过许多诗篇,你会吟诵那句诗?(学生吟诵)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写作过程。(板书:但愿人长久)

3、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水调歌头》,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做官  思念  屈指算来  眼睁睁  躺在床上  悲欢  隐没  虽然  阴晴圆缺  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

2、读书过程中,教师针对难写的“缺”进行书写指导,侧重学生识记宇词能力的提高。

3、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

(1)  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一年—度的中秋节到了,今晚对苏轼来说有什么不一样呢?

(2)  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板书:皓月当空  举家欢庆  思念弟弟)

(3)中秋之夜,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板书:手足情深  别离多年)

(4)真是手足情深,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指名读后面几小节,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埋怨明月  真情宽慰  吟诵诗句)

(5)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感悟“思念”

1、《水调歌头》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读读课文2、3自然段,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2、组织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你见过这样的夜空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理解“皓月当空”。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并引入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谁再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1)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头看着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读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是你,也会有这样的情绪吗?

(2)组织交流

随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

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观察文中插图,在这样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白省略号的意思,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

如: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3)指导朗读

(二)感悟“宽慰”

(1)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读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体会“十全十美”的意思。

悲与欢,离与合,隐与现,圆与缺,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时候,有出现的时候,也有看不见的时候。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欢乐和团聚的时候,有时也会有悲伤和别离的时候。

老师扮苏轼,说苏轼转念又想到的内容,请学生接下去和苏轼对话。(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深入体会十全十美的意境)

(3)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句,再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还有不懂的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明月,诗人希望什么能长留心间?读读第4段,联系今晚苏轼的所思所想,你知道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了吗?  (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尝试配乐朗读)

三、总结延伸

(1)齐读全文,说说自己的收获。

(2)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圆之际,还有许多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时。

(4)你还知道哪些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呢?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三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1

by: 随风飘逝

对于历史文人,我长期以来一直十分欣赏苏轼。喜欢他那雄关万道真如铁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处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课前,我打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及释文。让学生放学回去读原词,看释文,在初懂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词。

讲课前,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苏轼和他的老师王安石的故事。我说:同学们,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个伟大的文人,有一次,他去拜访他的老师……讲故事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地讲出苏轼的名字,给学生一个回旋的余地。故事为课文开讲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学生在古人的情趣与学识渊博的熏陶下进入文本的解读。讲到中秋节的晚上,我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秋节晚上,除了“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以外,还会有怎样的景象。回忆佳节中度过的情景以及说说人们的风俗习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和快乐。这样的佳节,让我们想起了古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里的哪一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及时抓住文本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让学生感知苏轼“思念”之情。月亮西沉,银光洒到床前,这时使我们自然想起古人的哪一首诗?(《静夜思》)学生深情地背诵,体会苏轼的孤独,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思亲”之情逐步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

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我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孩子谈谈他的亲身感受。指导学生朗读,我让学生反复地读,反复地感知,从情感上体会苏轼当时的“思”和“怨”。

学生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能感同身受。

最后在理解词句思想时,我引入了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我让学生全体起立,一起读背《水调歌头》这首词,将古诗情韵推向高潮。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三、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

(思念弟弟) (月圆人不圆) (真情留人间)

【反思】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背诵原词,领略懂得原词大意和意境,体会汉语古诗词的意象性,从朗诵检查情况看,已经达到目的。原词与课文对照读,对比古今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古今语言的不同,促进思维发展,也是一种尝试。

文以情生,文以情传。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原词作者的感情变化历程,培养学生化消极为积极,善于“转念一想”,看到生活的积极因素,乐观的生活,很有意义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五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1

如东县袁庄镇教办  时孝容

1、写作背景

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的自幼形影不离,手足情深。踏上官宦仕途之路后,兄弟二人的命运更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极谏。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也因为受牵连日子很不好过,但做弟弟的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1074年,苏轼由繁华的杭州调到荒凉的密州(今山东诸城),目的就是为了能与弟弟相距更近一些。当时的苏辙在济南为官。原以为到了密州就能接近弟弟,哪知,苏轼来到密州时,面对的是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惨淡景象。凭借文人的良知,他已无暇去探望想念已久的兄弟。在一年一度的中秋之夜,他触景生情,情动辞发,挥笔写就《水调歌头》,一泄思亲的惆怅与伤怀。

2、教材分析

全文共6个自然段,1-3节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第4节写苏轼写作的心理状态,第5-6节写苏轼心理的变化,同时引出他的词作。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转念”,最后“宽慰”,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连起苏轼撰写《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

3、教材处理

对于这篇教材的处理本人确实感到非常为难。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间都遵循着文章的情感线索来组织学习,在第一次试上的时候,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上下来之后却发现这样处理教材太过平实,而且比较拖踏。无法突出教学的重点。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决定“删繁就简”,从教材中跳出来看教材,从纷繁的思路中跳出来看教材,最终决定从文中的插图入手,引出1-4节的学习,再由第4节的“埋怨”引出第6节的词作,最后再引出第5节对诗句的解读。这样,指导朗读和背诵的重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4-6节上来,真正把时间用在了刀口上。

4、重点难点及媒体的运用

本课教学的重点我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上,通过学生的朗读去体会苏轼内心情感的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他们综合素养。在朗读材料的选择上,我重点选择了文章的4-6自然段,尤其是第4和第6自然段。

本节课的教学,我尝试自己动手制作电子灯片来辅助自己的教学。在做课件的过程中,我从网上找到了一些媒体素材,如课文插图、有关月亮的背景图片及《但愿人长久》的flash动画和mp3音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内容,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选择了一些和文本内在情感相一致的背景音乐,以起到一定的渲染作用。

总的来说,本课的教学力求做到“简简单单学语文”,以本为本,以人为本,做到目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整堂课的教学以读背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朗读去体味,通过背诵去积累,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但愿人长久》优秀的教案 篇六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1、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3、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

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优秀6篇】》出自:卡耐基范文网
链接地址:http://m.gjknj.com/special/6526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

卡耐基范文网 最近更新 免费论文网 公文素材库 文库114 范文 公文驿站 公文集锦

© 卡耐基范文网 m.gjknj.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