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找项目 导航

共享经济不是免费经济

来源网站:创业找项目 2018-06-16
创业找项目

篇一: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

什么是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是指拥有闲置资源的机构或个人有偿让渡资源使用权给他人,让渡者获取回报,分享者利用分享他人的闲置资源创造价值。

共享经济的起源

共享经济这个术语最早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L.Spaeth)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共享经济现象却是在最近几年流行的,其主要特点是,包括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这个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组织或者政府。个体借助这些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者向企业、某个创新项目筹集资金。

共享经济的驱动力

关于共享经济的驱动力,科恩给出了三个理由。

第一,消费者感觉有更大的主动权和透明度。

现在人们经常会遭遇到四个问题,即波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共享经济能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我掌控能力。

第二,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出现信任危机。

来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对目前的商业和其他大规模组织的信任度越来越低。不少人对大商家的印象并不佳。为此,当他们发现卖家与自己产生共鸣时,感觉更可信,这类消费更具吸引力。

第三,消费者和供应者都在交换过程中更受益。

消费者通过合理的价格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供应者从闲置物品中获得了额外的收益。

共享经济的基本特征

1、借助网络作为信息平台。

通过公共网络平台,人们对企业数据采取的是一种个人终端访问的形式。员工不仅能访问企业内部数据,还可将电脑、电话、网络平台全部连通,让办公更便捷。智能终端便携易用、性能越来越强大,让用户使用这些设备来处理工作的意愿越来越明显。例如,房屋出租网架起了旅游人士和家有空房出租的房主合作桥梁,用户可通过网络或手机应用程序发布、搜索度假房屋租赁信息并完成在线预定程序。

2、以闲置资源使用权的暂时性转移为本质。

“共享型经济”将个体所拥有的作为一种沉没成本的闲置资源进行社会化利用。更通俗的说法是,分享型经济倡导“租”而不是“买”。物品或服务的需求者通过共享平台暂时性地从供给者那里获得使用权,以相对于购置而言较低的成本完成使用目标后再移转给其所有者。

3、以物品的重复交易和高效利用为表现形式。

共享经济的核心是通过将所有者的闲置资源的频繁易手,重复性地转让给其他社会成员使用,这种“网络串联”形成的分享模式把被浪费的资产利用起来,能够提升现有物品的使用效率,高效地利用资源,实现个体的福利提升和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共享经济的存在形式

共享在网络生活中非常普遍,从文字、图片到视频、软件,共享行为无处不在。随着社交网络的日益成熟,当前共享内容已不再局限于虚拟资源,而是扩展到房子、车子等消费实体,形成了新一代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威茨曼教授把“共享经济”分成三大类别:

1、基于共享和租赁的产品服务。

这实际上是在同一所有者掌控下的特定物品在不同需求者间实现使用权移转,比如拼车网、房屋交换网。从本质上说,金融企业就是基于分享经济理念的经济形态。

2、基于二手转让的产品再流通,实质上是同一物品在不同需求者间依次实现所有权移转。

比如美国的克雷格列表(Craigslist)是一个网上大型免费分类广告网站,作为全球第一分类广告媒体,目前在50多个国家的近500座城市提供求职招聘、房屋租赁买卖、二手产品交易、家政、娱乐以及敏感的寻找异性朋友等服务。

3、基于资产和技能共享的协同生活方式,实质上是时间、知识和技能等无形资产的分享。

比如Liquid Space(流动空间)复制Airbnb模式,为在外出差者在当地寻找和共享最佳办公空间,并通过基于地点的移动应用将信息呈现给用户,这些地点包括办公区、商业中心等许多有WiFi但使用率不高的地方,从而成本低、浪费少地共享工作间和机器设备。此外,这种形式还包括一方利用闲暇时间为另一方提供服务等形式。

共享经济的运作机制

1、供给机制。

共享产品的供给方式除了借助网络平台的点对点交易和单一供给者的规模化出租外,还可以采用俱乐部形式,即每个成员都捐献一份财物,从而每个成员都可以共享全部集体财物。

2、市场交换机制。

共享服务网站、智能手机、社交网站和在线支付等信息技术支持降低了交易成本:网站信息平台为供求双方提供结对机会,可以直接将主人与租用者连接起来;以带有GPS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信息终端可以让需求者了解标的物概貌;社交网络平台提供了查看他人并建立信任的途径;共享交易都通过网上付费,网上支付系统解决了资金交付事务。这些,使得资产共享比以往更加便宜、更加便捷,因此使分散的交易具备了形成更大规模的可能性。

共享经济体系的构成要素

共享经济这种经济形态有独特的基本元素、工作平台和文化。基本元素包括出租者、购用者、第三方及其提供的网络信息平台、标的物、其他媒体、政府监管者等等。工作平台就是第三方及其提供的网络信息平台。共享经济的文化基础是分享合作互助。

1、交易主体。

包括出租者和租借者在内的双方交易主体主要是20-40岁之间的知识阶层,作为网络用户可以自由进行交易。共享产品的供给方式除了借助网络平台的点对点交易和单一供给者

的规模化出租外,还可以采用俱乐部形式,即每个成员都捐献一份财物,从而每个成员都可以共享全部集体财物。

2、交易对象。

交易标的物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完整物品。一是价值额度较大,购置成本很高,或者受时空限制,难以远距离随身携用,例如汽车和房产;或者是信息技能和时间等依附于特定人格的无形资产。需求者自身不常用甚至只是一次性的使用,购置新物品显得没有必要。二是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所有者并不经常使用,这就产生了使用的闲置时期。因此,对所有者而言,将其出租比闲置更合算些,使物品起到了日常自用和偶尔分享的效果。

3、共享网站。

与通常的电子商务网站企业帮助供需双方完成物品交易所不同的是,共享经济条件下供需双方不是完成实体物品或服务的购买,而只是暂时地租用,共享网站作为供需交易平台,帮助物主租出物品或服务,帮助租客租到物品或服务。共享网站作为中介枢纽,网站所有者会对交易成员进行背景审查,发挥协调调配功能,降低了个体之间的交易成本。

发展共享经济的意义

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个别的、细微的消费行为变化经过集聚整合最终将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变革和社会变革。

1、共享经济扩大了交易主体的可选择空间和福利提升空间。

在传统商业模式下,人们主要是被动地接受商家提供的商品信息,个别人对商品的体验评价被压缩在熟人圈子,而基于网络平台的共享经济模式却使供求双方都能够通过互联网发布自己能够供给的分享物品或需求物品,增加了特定供给者或需求者可选择的交易对象,并具备了掌握交易对象更多信息的可能,这就避免了欺诈性不公平交易和交易成本,从根本上提高了交易质量,有利于促进双方福利的增加。

2、共享经济改变人们的产权观念,培育了合作意识。

共享经济将更多的私人物品在不改变所有权属的基础上让更多的人以较低的价格分享,从而压缩了个人用品中私人专用物品的相对空间,扩充了公共物品概念的内涵。这内孕着集体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政府在国家层面更广泛地渗透和干预进了居民私人生活,推动着社会共有形式的跃迁。借助网络平台,出租或借用东西给自己不认识的人,从根本上扩大了人们

分享的人际圈,教会人们如何分享,互相丰富生活,使得分享成为社会交往中的不可逃避的重要因素。

3、共享经济改变了传统产业的运行环境,形成了一种新的供给模式和交易关系。传统生产方式是企业家组织生产要素提供产品,在生产环节的组织化程度很高,消费者主要是分散的散客。而网络平台提高了消费者的组织化程度,将每一个顾客的消费需求变得更加精确,“柔性生产”和“准时供给”成为普遍性的生产方式,预示着精细生活时代的到来。从整个社会供给来看,共享经济减少了社会供给总量,推动了绿色革命,有可能开启下一轮产业革命,将成为过度消费的终结者。

4、共享经济改变了劳资关系。

共享经济改变了企业的雇佣模式和劳动力的全职就业模式,给那些富有创造力的个人提供一种全新的在家谋生方式,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任务、工作时间和工资。事实上,大多数参与分享业务的人,都拥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是将这些分享服务看成是额外的收入。从公司的角度看,这种模式能够保证公司自身灵活地调整规模,免去了裁员和招聘的痛苦,也不用考虑职工奖金、保险、退休金以及工会之类的繁琐事务。这种工作模式,对于个人和公司都是非常有利的,从而使社会成员成为自由职业者和兼职人员的混合体,使全社会成为一个全合约型社会。

5、共享经济有助于解决政府城市管理难题。

交通拥堵、生态资源紧张、劳资矛盾、收入分配不公、邻里冷漠是制约多数城市发展的普遍难题。在共享经济理念下,地方政府间可以开展广泛的发展合作,通过城市间信息共享、政策协调、人力资源共用,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不平衡问题。共享自行车和汽车改变了城市旨在改善交通的政策,共享汽车还能减少尾气排放,共享私人住宅还能平衡城市住房供需关系,共享经济甚至还可以通过稳定社会网络来解决城市犯罪问题。共享模式切入政治程序,成为民主化进程的重要促进因素。比如,很多国家流行的参与式预算管理,就是一个城市或社区的所有居民共同参与城市预算管理,讨论并决定公共开支项目。

篇二:共享经济,又一个被中国互联网玩坏的概念

共享经济,又一个被中国互联网玩坏的概念

但凡做平台创业或者O2O创业的,总是喜欢拿“共享经济”来为自己背书。Uber都被错误定位成“共享经济”的代表作,更别说抄袭者滴滴打车之流了。

作者:郝亚洲

本文首发在《时间线》杂志11月期。这是一本有“连线”情怀的读物,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2000年1月份,罗宾·蔡斯(Robin Chase)和她的搭档创办了租车服务公司Zipcar,其理念是“汽车共享”。Zipcar通过将自有汽车放置在居民区附近,并简化传统线下租车流程,用户只要通过网络预订和支付就能享受服务。可以说,Zipcar开启了在线租车的模式,有人说它甚至是分享经济的先行者。

2011年4月上市,Zipcar上市,随后被汽车租赁巨头Avis以5亿美元收购。事实上,这是一个失败的结果。这家公司在后期的管理和战略上出现了失误,加之两个创始人之间逐渐被披露的矛盾,Zipcar仅仅是作为概念被保留了下来。

罗宾·蔡斯转型做了NGO,这得益于她在运营Zipcar时观察到的碳排放问题,但她真正被国人所熟知却是因为一本叫做《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模式》的书。蔡斯

的野心在这本书里显露无疑,仅从内容来看,这是一本向《维基经济学》的看齐的书。可惜的是,这本书被误用了。

首先,可能是出版商为了追赶风口的原因,将本书的中文版译名最终定为《共享经济》,对比其原名《Peers Inc:how people andplatforms are inventing the collaborative economy and reinventing captitalism》,中文书名的谬误过大。按照蔡斯的意思,“协作”才是她要在本书中传递的核心思想。在协作的过程中,分享是一个必要环节。但是,“分享”和中国互联网喧嚣语境下的“共享经济”区别较大,两者并非一个直接对等的概念。

“分享”强调的是人们在彼此协作过程中的知识交换,“共享”则常常跟资产拥有形式挂钩。当然,知识可以作为资产形式存在,但知识的分享过程是点对面的形式,资产的共享则更加强调点对点。

蔡斯使用了Peers的概念,有将二者统一起来的意图。我个人认为翻译成“人人”更加合适。

这不是较真,而是决定了在搭建平台时,要采取何种模式。模式决定了平台规则,比如蔡斯就谈到了“内核”的问题。内核不同,无论是开放度还是功能定位,其产生创新的能力是不同的。当然,目前来说,最完美的协作平台还是维基百科和Linux。

“人人”的力量是强大的。在同一家出版社翻译的另一本新书《指数型组织》中,讲述过这样一个案例。Waze是一家以色列创业公司,利用移动设备的GPS信息来获取有关路面交通流量的信息,从而向汽车驾驶员提供更好的行车路线。Waze还拥有一个由7万多名会员组成的社区,这些会员帮助Waze编辑地图和添加一些细节信息,如特定加油站的汽油价格,或是驾驶员在何处应留心超速监视区和避免发生交通事故等。

2013年6月,谷歌以11亿美元买下了Waze。当时,Waze既无基础设施,亦无硬件,员工也不足100人。但是,它却拥有5000万用户。更准确地说,Waze拥有5000万“人体道路交通传感器”,而这个数字较上年增长了一倍。等再过一年,这个数字很有可能再度翻番,这相当于它在全球范围内拥有1亿个传感器。

诺基亚则选择收购Navteq,购买了实体的基础设施,希望这些基础设施能成为有效的防御手段。

一个接近零边界成本的产品打败几台冰冷的信息处理怪物,在互联网时代已是常事。正是因为这场地图争夺战,消耗掉了诺基亚最后的元气。搅局者谷歌仅用了11亿美元,就导致昔日芬兰巨头倒在了苹果面前。

可以看到,“人人”力量的汇集是需要平台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社群”,也就是说,无论是“分享”还是“共享”,无论是知识交换,还是财产共同使用,都是需要一个规则清晰,自组织力量强大的社群作为前提。

这恰恰是中国互联网的概念制造者们疏忽的一点。但凡做平台创业或者O2O创业的,总是喜欢拿“共享经济”来为自己背书。Uber都被错误定位成“共享经济”的代表作,更别说抄袭者滴滴打车之流了。

在国内科技媒体pingwest上,有一篇较为清醒的评论《“共享经济”已死,“随叫经济”永生》。里面谈到,“仔细想来,你打 Uber 的时候没有和别人共享什么。你和司机的确是在同一辆车里,但对方在为你开车,而你要付钱给他……没有人在分享什么。人们在赚钱,直白而简单。现在的科技让人们租一件东西(即便是实时)变得如此简单,以至于买东西像是10年前的概念。”

这篇评论的作者用了一个更加接地气的名字,“随叫经济”,用户想用什么,随叫随到。其实,这是经典的短期资产寻租。“租金”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代表,无论我们如何制造新概念,哪怕是像里夫金那样刻意谄媚社会主义国家,“租金”不死,全体社会的价值共享就无法实现。

所以,蔡斯才会使用“重塑资本主义”这种谨慎的词汇。更重要的是,蔡斯并非是站在企业家立场,也不是站在政治家的立场,而是作为一个NGO组织代言人倡导“共享经济”,这也是在我们探究这个概念时要格外关注的。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的政策顾问杰夫·摩根在《蝗虫与蜜蜂》一书中提出了“关系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所谓关系,即带有社区性质的情感,含情脉脉的眼神可以替代冷冰冰的交易。其实,这是关于互联网社群化的寓言。如果我们说未来一定存在某种形式的“共享经济”的话,一定是基于社群情感发生的。

不过,国内互联网领域鼓动的“共享”带有强烈的无产阶级革命色彩,甚至把上门做指甲这种并不怎么先进的商业理念也打上了“共享”的标签,让我不得不怀疑这是一次集体的“共产”大跃进。

难道“共享”等于“共产”吗?或者说,基于感情产生的交易和马克思描述过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不是建立在经济学家所假设的个人利己主义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个人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清醒认识基础之上”,是一个意思吗?

这就又回到了“租金”的问题。“租金”存在的前提是财产私有,私有强化了个体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带来了对话的可能。在阅读蔡斯的书时,一定要保持这样的清醒,正如她在书的最后所言“让人们之间进行更多的对话”。

换句话说,当你在“共享”之后加上“经济”时,首先要考虑经济体之内的成员是否有“对话”的可能?Uber曾经险些被我认为是“共享经济”,就是因为我有过和司机愉快对话的经历,但后来发现,这种对话无法持续发生。当我离开了车子,也就离开了对话的场所。而Uber并不提供乘客之间,司机与乘客之间持续对话的平台。

“共享”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人人”的力量是无限的,这也是为什么蔡斯会大胆设想Airbnb+Zipcar+Lyft+LinkedIn+……这样的共权社会的原因。“共享经济”是伟大的,但是保持私有化,更是伟大的。

此外,并非所有东西都可以被共享。《大西洋月刊》也写过一篇《共享经济已死》(The “Sharing Economy” Is Dead, And We Killed It)的文章,“我们就讨论这个电钻,假设现在它在亚马逊网上标价是30美金,如果你住在纽约市,它还能保证在一小时内送货上门。如果这样东西确实值30美金,那么你是否认为只需花25分钟去等待一个商品,会比花15美金将此物品租上一天,并保证到点立马归还更加值得呢?”作者发出了这个提问,很多共享平台使用者说,他们宁愿去买一个电钻。

这就是现在带有“共享经济”名头的平台存在的另一个巨大问题,是否能够进行价值重构。中欧商学院的龚焱教授以O2O为例谈到过共享经济三要素:是否能重构体验,是否能重构商业价值,是否能重构连接。我认为,所谓重构就是对让对话不再成为可能的现代性的颠覆,重新回到古希腊,回到那个聚集言论者的广场。

那位《大西洋月刊》的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说“我们称Groupon, Netflix,或者

Kickstarter是一个共享经济的企业,确实是一个荒谬的定论。”而中国的互联网概念早就被荒谬很久了。

篇三:共享经济并不是简单的概念套用

共享经济并不是简单的概念套用

张影

2017年05月23日08:09 来源:光明日报

“共享”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创业者和资本将目光转移和投入到“共享+”领域,希望搭上这一波迅速膨胀的浪潮。然而共享经济不应该是简单的概念套用,而应当具有更多创新和改变。对此我认为,热潮之下,人们要更多地关注“共享经济”下的产品是否真正能提高商业和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企业能否从提高效率过程中获得收益。

“共享+”的关键在于提高资源的平均使用效率

共享单车是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从社会的角度看,只要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创造价值,这些资源的所有权都相对不那么重要。在这个思维框架下,无论是现存资源还是新增资源,都应该用同一标准来衡量。比如,新增100辆共享单车,其日均使用时间6小时,而现有100辆私人单车日均使用时间为1小时,那么这100辆新增单车就将所有单车的平均使用时间提高到3.5小时,这就是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从社会角度来说这就是值得鼓励的。

究竟一个行业需不需要新增资源,需要新增多少资源,就要看新增资源后的使用效率能否得以提高,如果能,它就是有意义的创新和改变。因此,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共享经济的关键在于实现资源的最优匹配。据此来说,“共享+”模式要实现创新和提升,关键就是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是社会和企业追求的共同目标

从早期的婚纱租赁、汽车租赁到今天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形式虽变,但其本质上并无不同。我们现在提及的“共享经济”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技术的进步,比如通过定位系统和二维码让借车还车变成用户自主操作。从本质上来看,用户对“车”本身并没有需求,而是对“移动”有需求,恰恰是技术的进步用相对更少的物质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从单个的商业成功来说,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用户在与之相关的各种业务中的总支付意愿要大于它的运营成本,而这个运营成本包括经济成本,同时也包括社会成本。从企业旁观者的角度并不能也不需要简单地去判断某一个创新的模式是否能盈利,因为这包含公司的运营效率和方式,以及其他相关业务的发展情况。资本基于自身对商业前景的判断,去承担风险获取利润,应该完全是独立的商业决策,旁人并无资格指手画脚。而对于社会和监管部门来说,需要重视的是企业经营的外部成本,也就是真正的社会资源,而不是商业资源的使用效率,这个是在现阶段最容易被忽视的。从社会角度来看,其实单车的乱停乱放与工厂的污染物排放在社会成本这个层面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在这个商业资源和政府资源的平衡中,政府、企业、用户在这个过程中各自该担有哪些责任和义务,需要更加明确。

目前,刻不容缓的是,我们需要明确各个单位所应当承担的相应角色,通过创新监管模式明确成本的来源,使得行业和社会双方都能从发展中获益。比如,用户行为产生的社会成本应该由谁来买单?是用户自身,是社会,还是企业?从历史上来看,针对污染排放的监督立法也需要平衡多方利益,经过很长时间的考量。但是如今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企业生产外部性成本做出监管,刻不容缓。

(作者:张影,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共享经济不是免费经济》出自:创业找项目
链接地址:http://m.gjknj.com/duwu/1187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

创业找项目

© 创业找项目 m.gjknj.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