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范文网 导航

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课《项羽本纪》教学案例分析

来源网站:卡耐基范文网 2020-07-27
卡耐基范文网

  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课《项羽本纪》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课题:《项羽本纪》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利用传记材料,写好议论文

  教学步骤:

  一、教师导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是我们都很熟识的荀子名言,意思是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是君子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项羽本纪》,请同学们在关注项羽命运的同时,思考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别人给了我们什么教益?

  二、学习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能引起自己思考的材料。

  2.四人小组交流,谈各自的思考。

  3.全班交流,每小组一人发言(可小组推荐,可自荐)。

  发言者首先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传记材料,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并适当地分析和论述。有的学生从“相籍少时,……竟学”材料中总结到相羽少时的不肯学与其有勇无谋的关系,分析他失败的原因;有学生从“楼烦欲射之,……不敢复出”谈到对项羽气势的理解,并联想到现代人的“气势”;有的学生从“相王至阴陵,迷失道……乃陷大泽中”这段材料中,谈到项羽的丧失民心与其失败的关系,分析普通人物在某些时候的关键作用等;更多的同学从项羽乌江自刎这一部分来谈失败与挫折、气节、面子等问题;也有同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楚败汉兴的必然性。

  (学生的发言异彩纷呈,争奇斗艳,一吐为快。课堂气氛热烈。)

  三、整理表达

  1.教师引导

  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热烈,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觉同学们的表达是沿一条基本的脉络展开的,这就是“材料--观点--阐述--用例--类比--作结”(强调,举例,板书)。经常,我们的脑海里会闪现出各种思想的火花,有很多的思考和想法,但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有的人却不会把这许许多多的想法整理出来,清晰表达。刚才发言的同学为什么能给大家收获、能给大家启发?因为他们有思考、有思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表达!下面我们采用这些同学的表达脉络模式,把自己的想法再整理一遍。闭上眼睛,自言自语。开始!

  2.学生整理思维、整理表达

  3.教师布置议论文写作

  好一场历史评论会!刚才我发现同学们都突然“深刻”起来了(学生笑),我更希望能触摸到大家的思想(学生笑)!能不能把你的思想,通过文字告诉我,告诉大家呢?请大家按“材料--观点--阐述--用例--类比--作结”的基本思路,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限!下课。(学生在浓郁的学习气氛中,依依不舍地与老师道别。)

  课例分析:

  本课是《传记选读》中的其中一个课例,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关注传记的历史材料,感受传主的思想、品格。本来,学习传记,是“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但教师根据阅读文本素材的特点,引导学生写评论(议论文),促使学生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种教学上的调整和创新每天都发生在一线教师的课堂上,随着语文选修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必然会引发教学的各种变革。

  本课教学环节清晰,教学步骤简单,三个基本操作统领了课堂,教师和学生都在享受着一顿丰盛的精神套餐。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乐趣,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充分体验了挑战智慧的快乐。教师在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为学生的发现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宽阔的空间,无论是阅读还是讨论,教师都十分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能积极主动进行活动的保证。因此,课堂中多向的、多种类型的信息交流产生了,对教师的智慧和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交往中得到发挥。课堂上学生的表达和争论不断擦出思想的火花,学生沉浸在发现的喜悦、和谐的欢愉中----这是本堂课创造的最大价值。

  附:学生习作

  项羽----个人英雄主义的失败者

  项羽,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慷慨悲歌震撼山川大野,他“死亦为鬼雄,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令古今之士扼腕叹息。然而,历史最终展现给人们的却是他的失败,个人英雄主义的失败。

  从《史记.项羽本纪》中我们看到,战场上项羽从来都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大喝一声,能使敌将人马俱惊,避易数里。项羽为将,英勇无敌,所向披靡。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无畏气魄更是令他名震华夏,声威远扬。但我们在折服于项羽的英勇及赢得的显赫之时,不由自主地质疑项羽的身影为何总是如此孤单,仿佛楚方的半边天全仗他一人撑起来。

  奉行个人英雄主义于己方孤立了自己,自能者素自负。个人英雄主义者往往在某些方面出类拔萃,数一数二,但也或多或少地犯有骄傲自大的毛病。项羽同样骄傲自大,自豪地评价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自身一两项异乎突出的能力使个人英雄主义者更多地把目光停留在自己身上,而看不见别人的才能,以致不识人才。怀有杰出军事才能的韩信于项羽军中仅屈身为一郎中。人才不识,更不用说用人,许多有才之士在项羽手下无法施展拳脚。谋士范增的良言苦谏,妙计大略,项羽听不进;能征善战的英布被压抑在项羽的光辉下,无用武之地。这样,项羽孤立了自己,鲜有肱股之臣。后来范增抑郁而亡,韩信背楚投汉,英布倒戈无疑削弱了项羽自身,增强了敌人的力量。

  奉行个人英雄主义于敌则是以寡敌众。项羽凭个人能耐与汉军的群英荟萃相周旋,事事亲临战场,破彭城、战睢水、围荥阳、拔成皋,辗转千里,疲于奔命。尽管项羽亲自参与的战斗几乎都是“攻必取、战必胜“,但一人之力如何能守得住大楚的万里长疆。终于,在刘邦、韩信、彭越等诸路大军的全面出击下,项羽退却了。

  匹夫之勇终几何?在韩信布置的十面埋伏中,项羽不得不军壁垓下,四面楚歌。尽管处于如此劣境,项羽还是凭自己的英勇,溃围,斩将,刈旗,快战一场。在“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一片迷茫中自刎乌江畔。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编制的基本原则

  目前,有关选修课教材编写的理论研究还很少,这相对于新课程的推进来说是滞后的,这给我们研究选修课教材编写带来难度,但也给我们的研究留下了巨大的可创造空间。如果我们能认真研究现有的教材理论,再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选修课教材编写的相关规定,对于选修课教材的编写,也还是有章可循的。编写一本好的选修课教材,应当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一、选修课教材应当是可以举一反三、可操作的“例子”

  倪文锦认为对于语文教材的编写,应当从策略上改变一下编写思路。“教材的编写应由陈述性知识为主转变为程序性知识为主。”“编写新教材应由文体循环变为能力递进。”[1]我们认为,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也应当注重程序性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了之后能“知其然”,才能对整个语文知识有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操作范式。事实是,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单篇教学,孤军作战,不成系统,这样,教得再多,学得再多,也只是量上的积累,而无质上的突破,这也正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2]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选修课教材的编写,是不是应该突破纯粹的文选式和文学史式?多关照一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学习的例子,从而达到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这点上,法国的语文教材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借鉴。法国高中语文教材《文学》下册《19世纪》的编写非常有特点:以19世纪为主题,以著名作家和流派作为专题来组元,而且特别注意选文的“例子”性,每个专题之后的“方法”就是对该主题的抽取,学生在学习完相关主题后,要掌握一定的方法。[3]这种做法非常实用,把原本难以操控的文学作品的教与学变得很有条理性和目的性。这样一来,学生在感受文学的魅力的同时,更能学有所得,教学目标非常清晰,学习的指向性也就很明确了。教材的编者实际上是把文学作品的教学分成两个方面: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学习文学作品中优秀的创作方法。

  这种做法如果运用到选修课教材的编写中来是非常好的。这样做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成为一个个例子,学生按图索骥,照章而行,必然条理清楚,学得轻松,此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选修课教材应当凸显学科的基本结构,形成合理的序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及新知识意义的过程,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知识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形成的网络结构,不是层级结构。”[4]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则强调,在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建设上,“编制者应当为学生提供最好的编码系统,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即概括化了的基本原理或思想,这些基本原理或思想,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最佳的知识结构。”[5]“对于语文教科书而言,教科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把具有层次结构性的知识如何通过结构体系表现出来,以利于学生仔头脑中形成可利用的、稳定的、层次清晰、可辨别的人质结构,进而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发生。”“就一册书而言,其内部的层次结构也应当很好地规划,甚至到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都应当合理统筹安排。如果教科书内容的组织缺乏必要的线索或上下衔接的过渡性,学生就很难理解所安排内容的整体意义。”[6]

  由此可见,我们编写一本选修课教材,首要的任务是解决教材的体系问题,如何做到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必修课语文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及新知识,进而能形成一个比较合理、完备的语文知识体系,这就是我们编写选修课教材的一个出发点。为此,我们必须将已有的模块知识进行概括化,提炼出基本的原理,形成较为清晰的知识结构和教材体系,这也就需要对所编写的教材有个总体的规划和取舍,并具体到单元的体例,单元之间的衔接,课文的选择与组织等等。

  李维鼎先生说:“整整一个世纪,我国语文课本的发展变化,只限于选文内容的更迭、分量的增减和编写体例变换等三个方面,而‘文选系统’(以选文为中心)、‘文体序列’(以常用文体读写知识循环为主线)、‘讲读中心’(以讲读教学为基本方法)这三个基本特征却一直未有大的改变。这是令人遗憾的。”[7]其实,语文科本身的特点就决定着我们的教材编写很难形成大家都信服的合理的、有效的序列。只要是选文式的课本,就存在着“无序排列”的问题。

  如何构建语文选修课教材的序列是个大问题,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要去解决。顾黄初等人对如何编制出教材的合理序列,早就做过这样的努力:“首先是把知识点按其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编制出一个合理的序列;其次,对这些知识点规定单一的活综合的学习行为,使知识点转化为教学训练点;第三,参照原来知识点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将训练点进行优化组合,使之形成完整的教学训练体系。这样,整个教学训练体系既具有覆盖所有知识的属性,又具有满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要求的属性。”[8]

  这种把“知识点”转化为“训练点”的方式如果运用到我们的选修课教材编写上,我以为,至少是一个新的突破。这样就非常方便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还能应对高考的考查。当然,如何把教学点梳理出来,再如何把它转化成训练点,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我本人所编写的高中《唐宋诗词欣赏》选修课教材正是想在这方面做出一点探索,从已经完成的教学和测评来看,还是值得肯定的。

  三、选修课教材应当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发展和教学实际相适应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们的教材编写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它“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语文教科书的编排顺序与学习者的心理发展顺序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研究如何根据学习者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顺序来设计教科书,同时考虑如何兼顾语文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等问题,是一个值得借鉴的重要资源。根据维果茨基的这一研究成果,我们在设计语文教科书的组织顺序或编排教科书体系时,要有利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不断形成概念体系。”[9]在编写一本合适的古诗词选修教材时,我们不得不考虑作为学习者的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目前已经出版的一些古代诗词方面的选修课教材,大多由在大学任教的中文系教授、专家编写,其充分考虑到了专业性,而极大地忽略了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心理特点,这就造成了不便教,也不便学,教师教不好,学生学得没劲的状况。其典型体现首先就是选文的艰深难懂,其次是不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而是按照文学史的顺序来编排教材。

  如果我们能反过来思考,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照顾到学习者的心理特点,以此为顺序来编写教材,那么教和学的效果都一定会很好的,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的选修课教材的编写出了要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外,还应当关照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以便于教学为另一出发点。

  其实,在谈这个内容之前,我们可以先来思考一些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么去教一篇课文?又怎么去教十篇课文,二十篇课文?……作为学生,他们又应该怎么去学一篇课文?又怎么去学十篇课文,二十篇课文?……如果说,对于一篇课文的教,我们可以极尽所能,穷尽一切方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使课堂教学呈现最佳状态的话,那么,对于更多课文的教学,对于一本选修教材,我们该怎么办?难道还是重复?我想,只要稍微有思想的人都会发现,这显然是不妥的。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

  我想,从教学实际的角度出发,我们的选修课教材一定要有别于必修课教材,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具体来说,我们认为,选修课教材的编写,一定要先在该选修课模块内部进行细致的划分,使其分成一个个专题,互相并列或递进,而不要重复。假如一本选修课教材划出六个专题的话,我们要做到的是,这六个专题的相加就应当等于该选修课的基本内容,每教学完一个专题,就攻克其六分之一的内容。同时,专题的划分要便教利学。

  四、选修课教材应当有科学、完备的助教、助读系统

  一套科学、实用的选修课教材,其助教、助读系统也应当非常科学而完备。从现有的教材来看,助教、助读系统大致包括单元导学与单元活动,课文注释与相关链接,作业(练习)系统等。

  “单元导言”往往包含着编者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叙述、教学目标的陈述、教学要求的表述,是整个单元教与学的纲领,没有了单元导言,该单元就失去了教学的方向。单元导言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同时,单元导言又是检验我们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参照,有没有完成该单元的教学任务,可以其来观照;教学有没有离开整个教材的既定目标,可以先拿单元目标来检验。

  “单元活动”是对本单元教学的的深入,也是对本单元教学的检验,活动设计的科学与否,体现着编者对单元内容认识与把握准确与否,更体现着编者对使用者(教师和学生)的了解与否。单元活动的设计应当紧密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开放性、趣味性等等。

  “课文注释”应当适合教学需要。课文注释要“从教学需要方面考虑,有些词语虽然可以从一般字典、词典中查到,但一般字典、词典中的解释有的还不能满足课文注释的要求。作为课文注释,需要在文字简繁、释义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上下功夫。”[10]黄光硕先生根据自己多年来编写教材的体会认为,题注应当注明课文出处,明确课文版本,要有计划的介绍作家、作品;词语的注释要注意生僻的词语,有歧义的词语,人名地名专用名词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注释要有计划性;课文注释的体例要统一等等。

  “相关链接”可以是内容上和本课有联系的,也可以是相关知识的介绍,不管怎样,都应当做到贴切,最好能增加趣味性。

  “作业(练习)系统”向来是语文教材编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争论最多的地方。“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有计划的进行语文训练。”“练习题要有计划性,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课本,一套教材,都要通盘考虑,全面安排。”“练习题要注意多样化……富于启发性。”[11]目前,我国的语文教科书课文后的练习一般有四个层次或类型:理解、积累、迁移运用、拓展延伸等。但是,由于目前教科书的编写已经突破全国一统,走向了一纲多本,因而,我们的练习设计也应当走向多元化。[12]

  由上述可见,我们在编写选修课教材时,必须努力做好单元导言和单元活动的设计,课文注释和相关链接要科学、合理、实用,特别是练习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标准,要能体现自己的特色。而这些都是教材不可缺少的部分,甚至是教材编写成败的关键。

  五、选修课教材应当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本来编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

  《课标》中关于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十条建议,其中不少内容和上文所述是一致的。而这些建议实际上正是我们编写教材之本,是具有指导性的。如“教材编写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反映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材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材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这些建议对我们编写选修课教材来说,都是十分适用和重要的。综合起来看,其主要思想包括教材编写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要能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要适应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要符合语文能力形成的规律,要有系统可操作便于学生自学。这些建议正可看作我们选修课教材编写的指南。

  综合以上各部分内容,我们认为,一本科学的、实用的选修课教材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2.能集中体现语文选修课模块的基本特点,具有系统性,有一个合理的序列;3.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便教利学;4.有一套功能良好的助教、助学系统;5.能反映《课标》关于古诗词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写的规定。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88页。

  [2]叶圣陶《谈语文教本——〈笔记文选读〉序》,吕叔湘《笔记文选读》,语文出版社1992年1月。

  [3]洪宗礼《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313、314页。

  [4][5][6]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分别为第312、316、325页。

  [7]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9页。

  [8]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311页。

  [9]转引自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7页。

  [10][11]黄光硕《语文教材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24、133、134页。

  [12]张勇《关于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类型与思考》,《语文建设》2005年6期。

  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

  一、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前期调研的有关信息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前期(2002年1月至5月),有关部门组织了对普通高中教育现状的调查。调查采用典型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对象为10个省(市、区)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样本14036名、教师样本1650名、校长样本158名。以下是与语文选修课有关的若干信息:

  关于“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绝大多数校长和教师都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关于“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目标”,有69.8%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86.9%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对个人发展有帮助,但是72.2%的学生认为在学校没有参加或没有机会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关于“开设选修课”,92.6%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选修课, 但69.8%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选修课。

  关于“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发表不同意见”,52.3%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或只是偶尔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调查学生对课程的具体感受,在“最喜欢的”、“最不喜欢的”、“压力很大的”、“实用性最差的”、“内容偏多的”、“内容太难的”这几种情况中,排在前四位的学科中均无语文学科,似乎学生对语文这门从小学到现在的学科已经“欲说还休”。这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对国外高中课程改革情况的研究表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的高中教育普遍关注受教育者在公民责任、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信息素养以及国际视野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研制语文选修课方案也有他山之石的作用。

  二、 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设计如果以学科为本位而不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就会造成以下的弊端: 重视知识积累而忽视培养能力,重视扎实基础而忽视创新精神,重视技能训练而忽视情感体验,重视思维求同而忽视个性发展,重视学业养成而忽视人格培养。

  新课程的选修课设计有针对性地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着眼于人的发展,体现了以下设计理念。

  (一) 拓展文化视野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知识信息化的时代环境中,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人才素养的较量。狭窄、封闭的文化视野不可能造就出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一个当代青年必须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才能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才能学会观察与比较、反思与创新、尊重与合作,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选修课的开设应该为打开学生的视野提供平台。是否能够科学、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各种文化现象,是一个人文化上是否成熟的标志。对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不分良莠地全盘接纳,和盲目排斥一样,都是文化心理发育不成熟的表现。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文化心态,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他们日后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要通过对有关文本的阅读、理解和批判,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文化心态,形成健全的文化人格,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能够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的审视、辩证的观点来对待多元文化。在这一点上,语文选修课承担着责无旁贷的义务。

  (二) 丰富人文底蕴

  当今世界,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并没有带来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享受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的魔匣。有科学家认为,“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威胁它的不再是野兽、巨石和洪水,而是某种心理上的暴力。心理生活是存在于世界上的一种能量,它超过了地球上其他的一切能量”(容恩)。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这样的概念和命题成为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就每一个个体来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这一转变过程,只有通过审美自由这个中间状态才能实现”,因此,“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席勒)。

  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观照下,人才素质中理所当然地包含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当代社会中,一个人文修养缺损的人,是一个不完全的人。

  “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李政道先生的这段论述道出了人文性与科学性有机统一、相互交融的关系,对于我们进行语文教育教学很有启发。

  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在选修课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语文选修课学习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应该是智慧和情感。就语文学科具体的学习行为来说,选修课不应该是架空的道德说教和空洞的作品分析,也不是枯燥无味的训练和抽象概念的灌输,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应该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来感染学生,以情感的方式、审美的途径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以各个时代的优秀人物为楷模来激励学生,以经典作品为范本来引导学生模仿、积累、创新。离开了学生主动的情感活动,语文学习将是枯燥乏味的。语文选修课教学要在引导学生主动实践、自我感悟、自主创新上下功夫,才能达到丰富文化积累、提升人文底蕴的目的。

  (三) 提高母语素养

  母语素养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重要基础,包括志向情操和道德修养、思维和语言的习惯特点、文化视野和知识积累、审美情趣、学习方法乃至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母语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开设选修课,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熟悉、认同母语文化的优秀传统。

  一个人的母语修养,是一个人基本素养的重要标志。母语素养的水平通常表现为言谈举止文明、高雅、合乎礼仪,思维严密、有条理性和灵活性,口语表达连贯、流畅、富于文采,书面表达规范、清晰、生动,等等。这些文明修养是从小在母语环境中接受了耳濡目染而习得的。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就会对于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无形的影响力,就会终身受益。

  数千年来,我们的先人在艰苦卓绝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可供全人类共享的精神文明成果。现在的高中生从当年牙牙学语时开始,已经在母语环境中接受了十几年耳濡目染的熏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母语心理。但是,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他们对母语的感情、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自发的状态,而尚未达到自觉的高度。要充分重视并发挥选修课所具有的传播优秀文化的功能,通过对中华文化经典和精品的解读,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同情的理解”,在与大师的对话中,在对经典的解读中,加深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感悟,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吸纳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在批判性的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语文选修课要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以母语为载体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能够以理性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民族自尊心,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 激发个性潜能

  人的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人的个性的发展,是人格的健康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的独特性”。只有统一要求而没有选择空间的课程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选修课的开设则为不同的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事实上,人格的塑造、发展是和文化的熏陶分不开的。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浸濡,模仿优秀人物的言行,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良性的影响。开设语文选修课,要针对高中生的特点,选择精当合适的内容,设计恰当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获得主动的情感体验,激发个性中的潜能。

  正如德国诗人席勒(1759—1805年)所指出的,“就其天赋和素质而言,在每一个个体的人的身上都具有纯粹理想的人的成分,在各种变化中与这种不变的统一体保持和谐,这是他的生存的伟大使命。”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年)说得好:“看来只有一个人类的终极价值,一个所有人都追求的遥远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使人的潜能现实化,也就是说,使这个人成为有完美人性的,成为这个人能够成为的一切。”

  语文选修课改变单向的知识传授和讲解,改变灌输、训导、提问、评判等传统的教学手段,而代之以选择、启发、引导、协调、合作、鼓励,能“使人的潜能现实化”。

  (五) 引领专业发展

  高中学生不仅在兴趣、爱好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偏好,而且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加、思维的逐渐成熟和自主意识的增强,开始显示出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就语文学习领域来说,大致有实用的方向、审美的方向和研究的方向等。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正是基本上按照这样的发展方向来设计课程系列和门类,为学生不同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侧重实用方向的学生侧重审美方向的学生还是侧重研究方向的学生,都可以从有关系列中选择选修模块,就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进行研习,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三、 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编制

  语文选修课的设计,力图体现课程目标的同一性、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课程实施的选择性,设计出一个具有普遍性、可行性的方案。经有过一些设想的方案。

  [方案之一]

  并列开设选修课程,按照语文应用专题、演讲与论辩专题、文学欣赏专题、文学创作专题、书法专题、经典著作研读、文艺和文化专题研讨、语言文字专题研讨等专题设置若干门选修课。

  如语文应用专题推荐有: 大众传媒、社区文化、网络文化、旅游文化、新闻采编基础、应用文阅读写作、广告策划、文秘基础、科技文阅读写作等;经典著作选读推荐有: 论孟选读、老庄选读、美学论著选读、文化名著选读、语言论著选读等。

  [方案之二]

  选修课程设计六个系列: 新闻与传记、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文化著作选读、语言与逻辑、综合运用。每个系列各设置两个基本模块,供各校选择开设。各校也可以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选择需要,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自行设计选修课程模块,模块名称可由各校自定。

  新闻与传记推荐两个模块: 新闻通讯的阅读和写作、传记名作选读;

  诗歌与散文推荐两个模块: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中国古代散文赏读;

  小说与戏剧推荐两个模块: 中国古典戏剧欣赏、欧美小说名作欣赏;

  文化著作选读推荐两个模块: 《论语》选读、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语言与逻辑推荐两个模块: 修辞格探究、语法专题;

  综合运用推荐两个模块: 社区文化专题、应用文阅读与写作。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推敲,最后确定了目前的设计方案。目前的这个方案,顾及到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必修和选修是整个语文课程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顾及到规定性与针对性的关系,便于学校开设课程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顾及到计划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便于实施学分管理;还考虑到目前我国城乡高中的语文师资力量与教育资源的现状;同时,也注意到避免出现开放失度与选修泛化的弊病。

  四、 关于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下边以“新闻与传记”系列为例,谈谈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人们会注意到,在《课程标准》设计的选修课程五个系列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两个系列是传统的四种文学作品样式,“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两个系列是新开设的两个学习的范围,唯独“新闻与传记”是一个以实用文本体裁为名称的系列。《课程标准》的选修课设计把“新闻与传记”单独列为一个系列,这表明对“新闻与传记”的阅读、写作,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一) 明确“新闻与传记”的课程性质与功能定位

  按照《课程标准》对“新闻与传记”课程目标的描述,本选修系列包括新闻(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传记(自传、评传)、回忆录以及悼词、墓志铭等纪实类作品的阅读,以及新闻、通讯、人物传记等文体的写作。

  为什么《课程标准》要把“新闻与传记”单独列为一个选修课系列?应该如何把握“新闻与传记”的课程性质和功能定位呢?

  新闻与传记属于纪实类作品,这类作品以语言文字和图像资料为载体,记录了某个时代、某个民族的重要事件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些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以及这些人物的活动过程,构成了某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主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立体、多维的版本,是人类文明演进的生动、形象的图谱。记者、作家在反映事件和人物的过程中,经过思想的提炼和艺术的加工,总是力图通过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具有个性特点的事件和人物,来反映某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揭示事件发生的一般规律和深层原因,探求人物对于历史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因此,这类文本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深入观察、理性思考的直接反映,是探求真理过程的动态的记录,是一个时代人类认识水平提升的成果结晶。

  阅读并练习写作新闻与传记等纪实类作品,对于高中生丰富人生体验,开拓思想视野,培养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能力,提高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激励追求真理的信念,陶冶品性情操,提高审美修养,提升人格境界,都会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阅读新闻与传记,对于高中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人生规划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正因为新闻与传记这类文本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价值,对于达到母语教育的总目标、全面提高人才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很多国家的母语教育中都很重视这类文本阅读和写作的教学。

  先以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来说。这一类作品通常借助各种媒体,在较短的时间内及时地与读者(听众、观众)见面。在当今信息时代,新闻、通讯更是凭借现代传播技术的有力翼翅,在“第一时间”内直接传递有关信息,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即时记录,又以其强大的舆论导向作用对社会生活形成重要的干预效应和导向作用,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着广泛深刻的影响。阅读新闻、通讯等能够引导高中生关注社会发展,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情有敏锐的感觉,能及时发现相关事件、人物的社会意义和影响,能帮助高中生训练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的能力,能引导他们就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独立地、负责任地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练习写作新闻、通讯,可以有效地提高搜集、处理信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再以人物传记来说。传记的阅读更能够体现以对话为特征的现代阅读理念。学生阅读传记的过程,就是与古今中外的各色人物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也是与传记作者就传主的评价(或传主的自我评价)展开思想碰撞的过程。学生通过这样的交流、对话,可以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尝试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以及传主成长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个人禀赋等先天因素和外部环境等后天因素对传主人生历程的影响;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或负面影响,从而客观、正确地评价其功过得失;能够体验传主的内心感情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提高励志、冶情、勤学、修身的自觉性;并能够通过理性的反思,从有关人物和事件中吸取教训,引为人生鉴戒。

  开设“新闻与传记”系列选修课,要从上述角度理解本系列的课程性质和功能定位。

  (二) 准确把握“新闻与传记”的课程目标

  把握“新闻与传记”的课程目标,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注意在理解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来把握本系列的具体目标。总目标是统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各项具体目标的,不能脱离了总目标来孤立地理解一门选修课的目标。也就是说,“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个方面对于“新闻与传记”这个选修系列都是适用的,要从这五个方面来把握本课程的总的目标要求,以这五个方面的要求贯穿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

  二是要注意凸显该课程系列的自身特点。“新闻与传记”是五个选修课系列中唯一一个以具体文体命名的课程系列,不仅表明《课程标准》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也足见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个性特点。本选修系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与现实社会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培养处理信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具有即时显现的效果。本课程的教学应该注意突出课程自身的特点,安排丰富精彩、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生动有效的学习活动,吸引学生选修本课程,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性地学习,落实了本课程的各项具体目标。

  《课程标准》分五条列出了本课程的具体目标。

  第一条:“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这里不是重复提出阅读的一般要求,而是突出了新闻阅读的特殊要求。首先,强调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这关系到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关注社会,培养敏锐的观察、感受和判断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思维品质。其次,强调把握信息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中各种媒体纷至沓来,各种信息纷繁交错、鱼龙混杂,“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是信息时代对于人才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阅读新闻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同时,目标还强调在新闻阅读中的独立思考、独立评判。这里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一是就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事实本身加以评判,二是对新闻记者的主观见解表达看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条:“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这里提出的阅读要求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了解新闻、通讯的性质、功用和特点,分析新闻、通讯作品的内容要素和结构,知道新闻、通讯搜集与处理素材的一般要求,分析新闻报道中观点与所报道的事实之间的关系,辨析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中基本事实与细节设计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知道新闻和通讯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基本要求和不同特点,品味新闻、通讯作品的语言风格特点等。

  应当注意的是,“了解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不能离开所阅读的文本,不是由教师单向地讲解“几个W”、“几个要素”之类的文体知识,也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记诵几个概念、几条理论,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在对作品独立地形成自己的感悟、理解、思考和评判的基础上,结合所阅读的文本,有机地、立体地把握这些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文本特点。对文本的语言特色,当然更不能脱离了文本作架空的分析,而应该紧扣文本的具体语言环境来辨析、品味、揣摩。

  第三条:“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这里提出了写作新闻、通讯的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写作记叙文的一般要求,所以,高中《课程标准》对于这两种以记叙为主的文体的体裁要求就没有作具体展开的说明,而只是突出了对写作素材加工的要求,强调了资料的搜集、核实、筛选和提炼,这是新闻、通讯写作的特殊要求。《课程标准》予以强调指出,体现了本选修系列自身的特点,也体现了高中阶段写作教学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方面的更高要求。

  第四条:“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要求学生阅读人物传记、回忆录以及悼词、墓志铭等纪实类作品,能够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能分辨所陈述的客观事实与作者个人所持见解、观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理解传记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具体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能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参照有关资料,验证传记作品中材料来源的真实性,分辨基本事实是否可靠、虚构成分是否合理。

  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阅读,应对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能够正确认识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各种关系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以及作者所持的态度作出自己的评论。并能够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从正反两个方面接受有益的启示,形成自我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条:“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是纪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阅读传记作品时既要注意分辨所陈述的基本事实的真实性,也要注意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时想象的合理性,对于某些符合逻辑、合乎情理的细节虚构和场景铺陈,能够加以分辨并给予恰当的评价。通过精读传记作品的若干精彩片段,欣赏、品味传记作品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所产生的魅力。在把握传记作品特征和写作要求的基础上,能够以自己熟悉的人物(如父母、师长、朋友、同学、社区人物等)为对象,尝试写作人物传记。

  (三) 关于“新闻与传记”的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对新闻与传记的教学提出了如下建议:“重在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要理解其基本内容和社会影响,有的还可以了解其采写过程,深入把握作者立场、观点,学习其敬业精神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新闻与传记的写作应以学校社区生活和熟悉的人物为对象,从写新闻评述、综述或传记性小故事开始,逐步提高。在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获取素材,提高根据表达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在附录中列出了两个选修课案例:“新闻通讯的阅读与写作”和“传记选读”。这为开设选修课提供了一些思路。

  考虑到每个选修课模块是36学时,2学分,根据这样的教学时间,可以考虑设计若干范围更集中一点的选修课案例,如:

  ——“二战”时期新闻通讯佳作选读;

  ——改革开放以来报告文学作品选读;

  ——“希望工程”通讯选读;

  ——《史记》人物传记(本纪、列传)精读;

  ——茨威格人物传记选读;

  ——《渴望生活——凡·高传》与《马背上的水手——杰克·伦敦传》比较阅读等。

  可以通过这些文本的阅读,以及相关文体的写作练习,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关于新闻、通讯类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具体提出以下建议。

  ——剖析一则典型的新闻,认识新闻所报道事件的社会意义及其产生的舆论影响,进而了解新闻的性质、功用和特点;分析该新闻的标题、导语、内容要素以及基本结构,并在写作练习中模仿、掌握新闻的格式要求。

  ——阅读新闻,通过与其他相关报道(如电视台、电台及其他报纸的报道等)的比照,分析所报道的事实是否有出入,验证其真实性与可靠程度;把记者的观点、见解从所陈述的事实中剥离出来,辨析记者主观看法与客观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阅读若干篇新闻作品,归纳新闻语言表达的特殊要求;通过与通讯、报告文学的比较,分辨新闻语言不同于其他体裁语言的特点;通过写作练习,对遣词造句进行修改,力求符合新闻语言表达的要求。

  ——选取报道同一事件的两篇新闻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从标题指向、导语要点、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等方面加以辨析,指出各自的特色和高下之分。

  ——阅读剖析通讯作品,认识所报道事件和人物的典型意义,了解通讯的功用和特点,分析通讯的内容要素;与报道同一事件的新闻作比较,区别通讯与新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学写通讯,掌握通讯体裁的基本特征。

  ——在研读通讯的过程中,辨析其中基本事实和细节的真实性;在搜集材料进行通讯写作的过程中,注意验证事实和细节的真实性。

  ——阅读通讯,分辨其中叙述、诠释、描写、抒情、议论的成分及其特色,指出使用不同表达方式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分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以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则通讯,先进行充分的调查活动,采用多种方法搜集素材,去假存真,去粗存精,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对数据和个案加以筛选,选择使用最具典型性的材料。

  ——通过实地察访、个别访谈、开座谈会、问卷调查、查找图书资料、网上检索等方式,广泛搜集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包括统计数据和个案),对所占有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加以证实,根据表达主旨的需要进行合理的筛选、剪裁,写一篇通讯,报道学校里或社会上的某种现象(如“社会网吧”、“生日派对”等),揭露存在的问题,从现象入手深入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可以由三五人组成小组共同完成。

  关于人物传记的阅读与写作,具体提出以下建议。

  ——阅读典范的传记作品,知道传记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认识传记作品兼具史实性和文学性的基本特性以及认识人生、以史为鉴基本功用。如: 阅读《史记·项羽本纪》,了解项羽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其一生的主要经历,熟悉传主在重大事件上的表现,知道几个关键事件对项羽一生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对项羽的政治见解、军事才能、个人素质、性格特点、处世为人的态度以及情感世界活动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了解作者司马迁对传主的评价,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检索,搜集其他古人今人对项羽的看法。针对项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事件上的表现,对照“太史公曰”的评论,写一篇文章,谈谈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 “太史公曰”的看法。

  ——选择一篇传记作品认真阅读,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区分出作者评论的成分,分析作者评论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对作者所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有条件,参考其他相关资料,对作品中所陈述事实的真实性加以验证。

  ——观看一部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视片,通过与相关的传记作品作比照,并参照有关史籍,能够分辨影视片中基本事实的真实程度,能够指出影视片中的虚构成分,并分析这种虚构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和事物的发展逻辑,能够把握影视片所反映的历史观和审美价值取向,进而对该影视片的成败优劣作出自己的评判。

  ——开展专题讨论。如: 搜集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某一部人物传记为基本载体,以“哪些因素影响了他的人生”为专题,可以列出父母、家庭、亲属、师长、朋友、遗传因素、个性特点、受教育状况、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通过分析讨论,指出这些因素对传主所产生的影响,并以此为借鉴,对规划自我人生提出设想。

  ——组织读书报告会,介绍中外著名传记作家撰写的传记作品,就所读作品及其传主发表自己的看法。如: 比较阅读《渴望生活——凡·高传》(欧文·斯通)和《居里夫人传》(伊伦·约里奥—居里),了解传记基本事实的真实性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时想象的合理性,对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比较不同人物不同的天赋条件、所处的不同环境以及遭遇的不同命运。

  ——比较阅读同一传主的两篇不同的传记,分析不同的作者在材料选用、主旨提炼、谋篇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得失与优劣(如: 梅林《马克思传》和回忆录《回忆马克思》);或比较阅读同一位作家写的若干篇传记,分析该作家传记创作的风格特点(如: 茨威格《三大师》);或者比较阅读社会身份、历史地位和其他方面有相同之处的两位人物的传记(如: 冯至《杜甫传》和朱东润《陆游传》),谈谈对于两部作品的评价。

  ——尝试写人物传记。确定家庭、学校或社区的某位人物对象为传主,经其本人同意后,进行当面采访,并结合相关的周边调查,尽可能全面深入地了解传主的有关情况,将所搜集的材料加以筛选整理,写成传记初稿后,征求传主本人的意见,对材料的真实性加以证实,确保所陈述事实的真实可靠。

  ——尝试给自己写个人小传。

  (四) 关于“新闻与传记”的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评价的六条基本原则,其中第五条提出,要“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强调“选修课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原则和本课程特点,对“新闻与传记”的评价提出以下建议。

  ——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又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兴趣和需要,采用各取所需的办法。可以让学生读教材指定的作品,也可以由学生读教材以外自己所选的作品。如何判定新闻类作品的阅读成效呢?不是以某种千篇一律的分析、固定不变的答案当作标尺,而是要着眼于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着眼于学生把握基本信息的能力,着眼于学生分辨基本事实和文本观点的能力,着眼于学生对事件的评判能力和评价水平。新闻与传记的写作,也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写什么对象,写什么内容,对事件和人物持什么态度,应该在正面引导的前提下充分让学生享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权利。不宜用统一的评判标准来打分。

  ——在以课程目标为基准的前提下,又给予学生一定的灵活度。学生在本课程系列的五项目标中,达成度可以有所侧重、有所偏倚,不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精力。可以让学生在某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较多地使用力量,而对其他方面可以从略要求。

  ——对于学生的学习,更加注重参与、注重合作、注重过程。新闻通讯和人物传记的写作牵涉到调查研究等一系列活动,这不仅是学生个人主动参与的过程,也是学习伙伴之间团队合作的过程、是学习成果及其呈现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评价时,宜多采用记录活动过程、展示学习笔记、召开专题研讨会、网上交流学习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等形式。

  ——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和通讯技术,采用开放的灵活的评价方式。

  【返回顶部】 【关闭】 【打印】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一点浅思考 张发春2011-06-02 18:33:02 来源: 评论:2 点击:65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一点浅思考

  富民县一中 张发春

  “选修课?”“高中?”“这真是一件新鲜事!”这是在知晓了高中新课改“课程目标”的达成内容之后,我的第一反应。印象里,“选修课”是我在大学时学习的对象,想不到,走出大学校门之后,轮到了我来教“选修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留下的印痕,也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洗牌,更引发了老师同学对此深深的思考。

  2011年5月18日,我们参加了市教研活动,学习了两位老师对两种不同形式的选修课的教学,分别是“现当代诗歌鉴赏”和“佛理禅趣的‘渐进顿悟’”。两位老师在课堂组织和教学内容的实施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为选修课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先,两节课都抓住了所授内容的特点进行教学。“现当代诗歌鉴赏”从诗歌的意象、语言、意蕴三个角度,层层深入,引领学生走进现当代诗歌的诵读和品悟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理解能力。而“佛理禅趣”的教学采用蜻蜓点水似的方式,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的难度,带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铺垫式的学习,以达到“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点拨式教学,而更深层次的道理,就交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想办法深入钻研。这样的处理方式,包含着教师的教学机智在里面,是机动灵活的。

  其次,两位老师抓住了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可以说,虽然白话文是我们的生活语言,但对现当代诗歌,因为接触的不多,所以很多学生对这个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停留在基于“零”状态的。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注重了“导”的方法的灵活运用,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以后再走近诗歌境界,便于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诗歌内容与意蕴。而对于“佛理禅趣”这个话题,我想很多学生是通过影视剧接触这个内容的,表层的东西是知道的,但对深刻的内涵却像云里雾里一样,但他们又对这个知识抱有浓厚的兴趣,非常想了解内层的东西。满足这种好奇心理,又让学生有所领悟,考验的就是老师的教学智慧了。老师把文本解读与讲故事的方式结合起来,我想是可以让“渐进”和“顿悟”的学生都有所收获的。

  其三,两位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展示自己的特点。教学“现当代诗歌”的老师充分发挥了善于组织课堂,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文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借助所学能力去解读未知知识。而教学“佛理禅趣”的老师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知识涵养,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走进创设的氛围里,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建构一定的知识认识水平,以此作为后续探究的基石。

  应该说,在初期探索选修课如何开设的时候,这样的尝试给了我们很大的参考价值,也给还没有进行选修课教育的我一些启示。我也非常羡慕两位老师艺术化地处理问题的能力,钦佩他们学问研究的渊博和深入。对照自己,越发觉得应该加强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如果不加强对自我的鞭策,就会越来越落后别人。一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要求,教育教学水平没有提高,就极有可能被淘汰。学习了这样两堂课以后,我对选修课产生了一些困惑,提出来请教和同仁们共同商榷。

  一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是要提升能力还是要拓展视野。两节课一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一节注重于扩展学生知识和认知的视野。应该说,都达到了老师教学的目的。但我们都知道,高中阶段的学生是有升学和深造的压力的。我们开设选修课,怎样做到兼顾既让学生的知识越积越多,又让学生将所积累的知识迁移转化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如何找到这样一个黄金分割点,让选修课彰显趣味性的同时,又弥漫知识性,还有可操作性,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二十高中语文选修课是要展示老师还是突出学生。我们都知道,新课标将老师定位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要把这样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需要转变的观念和教法还有很多。这两节课的实施者都很好地操作了课堂,但才用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现当代诗歌鉴赏”课我们见识了教师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角色作用,而“佛理禅趣”老师发挥的多一些,但两节课都收到了效果,可谓是殊途同归。或许,这真正体现了“教无定法”的教育本质吧。选修课有时候的容量会很大,若如都放手给学生,宽度和广度有了保障,但深度就有可能打了折扣。这也启示我们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机智灵活地进行教学,而不能够永远一成不变。

  三是高中语文选修课和必修课的界限或者说区别在哪里。三个学期完成5本学修教材的学习,剩下的三个学习要从好几本选修教材里既完成知识的积淀,还要完成能力的提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我们的操作,似乎无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界限不是那么清楚。或者说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可能压根儿就没有“高中选修和必修”的概念。所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就没有了那么清晰的不同之处。由此观之,重新建构起选修课和必修课对我们意识观念的影响,才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实质性的改变。

  四是如何处理选修课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着形式,形式又可以反作用于内容。“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选修课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与必修课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怎样把选修课上成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是需要我们在形式上进行研究的。否则,我们很有可能打着选修课的旗帜,而把它上为必修课。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也是不符合我们开设选修课的初衷的。还有一个很刺手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国家选修和地方选修课的具体操作,又怎样照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知趣取向,依然会成为我们开设选修课面前的急需解决好的问题。

  五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怎样才能不分掉大学选修课的一杯羹。纵然,基于各方面的原因,高中有语文选修课的开设自然和大学选修课的开设是不同的。大学选修课注重了兴趣和爱好,但高中语文选修课还得建立在基础和知识层面上,还要解决升学考试的能力锻炼上。如何把握好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这些特点,科学而合理地进行选修课教育,既能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开设出特色,又不越雷池半步,这当中“度”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如果从精度和深度方面推进,势必和必修课没有什么区别,但从广度和宽度着手处理,似乎有与高中阶段的选修课的要求不一致。让知识和能力有一个层级性和渐进性,高中的时候开一个好头,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到大学里再根据自己兴趣和需求针对性地强化,这又是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一个挑战。

  选修课的开设,是对传统的一次“颠覆”,也是对未来的一次开启尝试。姑且不论它的存在和实施会为带来怎样的变化,但有总比没有好。只是,凡新事物的发展壮大,大多要经历一个曲折的探索和征服困难的过程。对我来说,未雨绸缪,抱着虚心学习,求教的态度走进方家,借鉴成功案例的同时,反思自我,以求人物来临时不至于慌乱无神,便是一种进步了。

  浅尝辄止而又鄙陋的个人之见,存在太多不成熟的地方,恳望得到批评指正!

  上一条 下一条

  作者:顾之川发表时间:2011-1-13 11:46:14访问次数:487

  一、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回顾

  1.课程设置

  选修制在我国现代基础教育课程史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我国近代第一个中学课程设置方案《奏定中学堂章程》,设置的课程门类较多,而学制较短,学生在短时间里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加上学生的志趣爱好不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于是,清政府学部学习德国做法,于1909年提出《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在普通中学实行分科设置课程,一种侧重文科,一种侧重实科,文科和实科各设主课、通习两类,但主课和通习的科目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某一科。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为文理科通习,但文学以两科为主课。这次改革后来失败了,但这是我国近代课程史上第一次注意如何适应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问题,使学生得到了一点选课的的自由。这里包含了后来选修制的思想萌芽。

  民国初期的课程改革,虽然根据女生的特点增设了一些家政方面的科目,但是不分科的比较单一的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改革的呼声很高,各种教育团体和一些学校,纷纷提出改革的方案,试行各种分科制和选科制。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1922年的学制改革,即普通中学实行三三分段学制,把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学制各三年,开始了现代课程史上最早的分科制和选修制。高中分为普通科和职业科,普通科相当于现在的普通高中,以预备升学为主要目的。普通科又分文科和实科,课程设置分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第二组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无论第一组还是第二组,课程都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公共必修科目,二是分科专修科目,三是纯粹选修科目,开设的科目也有所增加。第一组公共必修科目有国语和文化史,分科专修科目必修有特设国文,第二组公共必修科目有国语,分科专修科目无国语或国文。第一组分科专修科目中的选修和纯粹选修科目加起来多达62个学分,这些学分里自然有与国语或国文有关的选修科目。职业科选修课有文字学、中国文学史、西洋文学史、文学概论和国故概要,一般选修课包括国音学和新闻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科目设置多样化局面,但是选修科目过多,“因而造成实际上难开、难教、难学”[1],这次改革又以失败告终。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普通高中课程统得过多过死,课程设置单一化,这一阶段没有设置过任何选修课。进入60年代,人们在总结建国后十几年课程设置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这种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的单一课程结构,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也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因此,1963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中首次在高三年级设置了选修课,虽然仅占高中阶段总课时的3.6%,但它打破了解放后沿袭十几年的单一的课程结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只有极少数学校进行了试验。

  1981年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1990年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均建议开设选修课,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受高考的制约,这些想法都只是纸上谈兵,不能落实了。如1981年的教学计划中的选修课设想,在相应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没有得到任何体现,更不用说科目设置与教材编写。1990年的高中教学计划调整意见把高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却没有把语文列入可以开设选修课的计划之内[2]。1996年教育部发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中的课程设置明确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学科类课程为分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方式,其中限定选修包括了语文一科,高中三年级开设,文科每周四课时,理科和实科每周两课时。同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与课程计划相呼应,对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课时作了详细说明,语文必修课在高一、高二开设,限定选修课在高三开设,“是必修课的拓宽、应用,供预备升学或预备就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修”。大纲为文科、理科和实科列举了如下限定选修课:文科有写作、文言文阅读、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等,理科有中外科普论著选读、科学小论文写作等,实科有实用口语和应用写作等。任意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的语文能力而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志向,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修”,大纲为此列举了如下选修科目:汉字和书法、实用语法修辞、语言逻辑、影视欣赏和评论、实用美学、乡土文学、民俗文化、中外文学名著选读和中外文化史话等。这是近代以来最为明确和完整的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置说明。但是,这份大纲确定的选修课设置计划仍未能得到实施。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1996年的高中课程计划与语文教学大纲可以成为新世纪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先声,但在此基础上修订的2000年高中课程计划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再一次把选修课从语文学科领域逐出,高中语文课程设置又回到了单一必修的老路上。这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倒退。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始,部分教师曾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与探索,给学生开设选修课,但基本上是讲座的性质。如章熊1980年代就曾在北大附中开设“小论文写作”“当代文艺讲座”,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南京师大附中、北大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等校开设过《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程翔在北大附中开设的《成语与中国文化》,邓彤在安徽宣城一中开设的《〈红楼梦〉选读》等。

  另有一些学校和教师创造了“语文第二课堂”“语文第二渠道”“语文课外活动”,开设文化文娱活动、文学社团活动、读书演讲活动、参观访问活动、收听收视活动、讨论报告、调查考察等语文实践课,有的开展“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等欣赏四季的活动,有的组织中秋赏月、重九登高和考察人文古迹及人文风貌等活动,这些审美类型的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的自然延伸和有益补充,起到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特长的作用,部分承载了语文选修课的功能。

  台湾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高中设置选修课,但当时国文科无选修课,三年均为必修。这种状况到了80年代发生了改变,即在国文科中分设必修与选修内容,选修设国学概要、应用文、书法、文法与修辞四科,一般从第二学年开始授课,每周两课时,与必修课《国文》并行[3]。1995年,台湾进行第四次国民中学课程标准修订,国文科仍有必修选修之分,但选修课统一改为“国文”,编三册教材,每学年一册,学习内容主要为各体文学作品和应用文,每周教学时数为1~2节[4]。与前次相比,必修门类与总课时有所减少。香港受英国教育体制影响,课程设置灵活性大,课程多元化特点突出,但语文课程相对保守,所有高中都把中国语文和英国语文列为必修科目;仿效英国而设的大学预科性质的“第六学级”(Sixth Form),学校一般都开设众多的选修科目,1993年开始可供选修的高级程度和高级补充程度科目中,属于语文类的有中国文学、英国文学、中国语文及文化、英语运用等选修科目[5]。2005年后的高中语文课程,正在向多元化和专门化的学习单元的方向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汉字和书法、文学创作、文化专题、影视评赏等供学生选修[6]。我们看到,香港的高中语文课程设置,在保证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正不断增加选修课的分量。

  本世纪初,我国政府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始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设置八个领域,其中“语言和文学”为第一个领域;每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在所列十二三个科目中,语文成为第一个科目;每个科目又由若干个模块组成,语文则由五个模块构成。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此,大量设置选修课,设计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设计若干种教材。可以看出,此次高中语文课程设置改革力度之大,为现代以来所仅见。

  2.教材建设

  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置已有百年历史,但真正落实了到教材建设上则起步很晚。

  1991年,为配合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辑了一套高级中学选修课教材《文言文选读》(两册),张中行主编,第一册供高中前两个年级选用,第二册供高中三年级选用。这是现代语文教材建设史上第一次高中选修教材编制尝试,有开创性意义。教材的“说明”指出设课目的:“扩大文言文阅读面,培养学习兴趣,加强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增强民族文化素质,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这里可以闻出特定政治时代的气味。这套教材的选文共60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同时照顾名家名篇、著名典籍及各种文体,选文前有解说,介绍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选文分段,段后有段落大意,着重说明段的主旨和前后衔接,选文后还有研读参考,概括知识或提出问题。这套选修教材在向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广受师生欢迎,重印十几次,沿用十多年。

  同时,为配合1990年的高中教学计划调整意见,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合作开发了《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外国文学名著欣赏》《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四种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主要供江苏省内使用,发行量不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可视为新世纪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改革的先行者;199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制出版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起初设想在系列教材中配合必修教材开发《汉字和书法》《实用语法修辞》《语言逻辑》《影视欣赏和评论》《实用美学》《民俗文化》《中外文学名著选读》《中外文化史话》等选修课教材,供学生选择,但同样因受历史传统的制约和高考制度的束缚,这些编写设想最终只停留在“蓝图”阶段。不过,为配合这一轮高中语文课改,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对1990年合作开发的四种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口语交际》《中国文化常识》《科学小论文写作》《逻辑入门》五个品种,这九种选修课教材满足了部分学生的需要,对课内必修课教材起到了有力的补充作用。

  2003年秋,广州、天津、重庆、南京、长春、武汉和成都七个城市合作编写了高中选修课教材《交谈·演讲·辩论》《解读与赏析》《实用文写作》《文言文拓展阅读(文化篇)》共四个品种,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在七市以及全国十多个省市联合推行使用,这是地方高中选修课教材建设的一大成果,填补了长期以来地方选修课教材建设的空白。

  真正大规模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建设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目前,五家编写出版机构设置的72种选修课教材大部分已投入试验,成为千百万高中学子的“文化大餐”。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部分5册,供高中一二年级使用;选修部分共15册,供二三年级使用。

  1.指导思想

  这套选修课教科书,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贯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精神,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力图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使选修课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15种选修课既有总体规划,又从不同侧面去“盘活”语文教学资源,以课堂学习做基础,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课内外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活与语言环境。多数选修课和必修课都有一些衔接,但又明显跳出必修的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习视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接受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发展个性,塑造人格。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门选修课涉及的学科领域不同,具体的教学目标有差别,各自的教学模式与教科书框架也不尽相同,我们有意保留这种差异性与多样性,让师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部分选修课“跳出”语文似乎比较远一些,已经跨越到别的学科,如《影视名作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等,但也还是从“大语文”的角度选文或者设计相关学习活动,活跃并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与形式,使这套教科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高中语文教育实际,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2.课程设置

  本套选修课教科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修课教科书的自然延伸和提高。其中,“诗歌与散文” “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各有3个模块,“小说与戏剧”“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各有4个模块, “新闻与传记”系列有2个模块,共15册选修教科书(见表1)。课程设计力求适合高中学生的普遍接受能力和兴趣,适合多数中学教学的实际条件,具有可操作性;不同类型课程的内容框架以及教学设计可能各有区别,也为不同学校师生自主选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每门选修课教科书的内容均按2学分、36学时的分量安排。

  表1: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表

  选修系列

  课程名称

  诗歌与散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小说与戏剧

  ★中国小说欣赏

  外国小说欣赏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影视名作欣赏

  新闻与传记

  新闻阅读与实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

  演讲与辩论

  ★文章写作与修改

  文化论著研读

  ★先秦诸子选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民俗文化

  (其中带★的为重点推荐的选修课)

  考虑到在许多中学开设选修课还是新的事物,教师会碰到一些问题与困难,某些农村或者边远地区的中学更需要一些帮助,我们还特别为每一本选修课教科书开发设计了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相关背景资料以及教学建议。有的还有配套的录音带、录像带等音像制品。

  3.主要特点

  本套选修课教科书,力求从学生如何学习语文的角度进行设计,实现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的统一。每一门选修课,既考虑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共同目标,又突出本专题的特色和个性特征。

  (1)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套选修课教科书着眼于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目标。根据课程特点,从不同侧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阅读鉴赏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本套选修课教科书中,多数课程以阅读与鉴赏为主,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等。

  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套选修课教科书设计了《文章写作与修改》《演讲与辩论》,为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写作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其他选修课中,也尽量考虑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如诗歌散文系列,让学生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小说戏剧系列,让学生尝试小说、剧本的创作。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关古代的几门选修课程,除本门课程的特殊目标外,还有文言词语、文言句式以及培养文言语感的具体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优秀诗文等。总之,各门课都力求在读写实践中引发学生对语文及中国文化的兴趣,为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着眼于加强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

  本套选修教科书注重发挥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优势,特别开发设计了一些从语文延伸出去、具有跨学科性质的选修课,着眼于培养当代高中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多元文化视野、现代传媒素养,立足于蓄志养气、陶冶心灵、崇美扬善、怡情悦性的人文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有些课程有助于传统文化底蕴的积淀。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等。这些课程,有利于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些课程有助于树立多元文化视野。如《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外国文化著作选读》等。有些应用拓展类课程则有助于加强素质教育。如《影视艺术欣赏》《新闻传媒素养》等。这些课程的内容与语文密切相关,同时又适当向相关学科延伸、拓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拓展知识面,培育基本素养。

  (3)着眼于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

  根据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考虑到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本套选修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语文成为可能。比如,打算深造的学生,可以选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在新闻艺术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学《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影视名作欣赏》《演讲与辩论》《文章写作与修改》等。希望增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生,可以选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以及《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的中国部分;喜欢外国文化的学生,可以选学《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外国文化著作选读》,以及《中外戏剧名作选读》《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的外国作品。这就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4)着眼于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本套选修课教科书,既区别于讲义式的大学教科书,又不同于坊间知识性训练型的课外读物,而是建立了学生学习系统的“学本”。它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

  在具体编写中突出以下几点。

  第一,时代性。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在阐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时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多处强调语文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这些观念渗透到了选修课教材的编制之中。

  古代作品选修课教材的选编同样被赋予鲜明的时代性,先看这样一个“引入话题”:“今天,让我们怀着对像海伦"凯勒这样的强者的敬意,来领略庄子的哲思吧。”[7]品味先哲们的言论总是让人思考当下的社会与生活。

  语言文字应用类选修课教材更加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社会语文生活,这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翻开语言类选修教材,都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之风。

  第二,导向性。教科书的设计注意到目前多数中学语文教师的实际水平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同时,考虑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与可行性,使选修课教科书既不同于必修课教科书,也不同于课外使用的自读课本,而是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和思考的空间。选文力求在文质兼美的基础上,确保思想内容健康、语言文字规范、适合教学,同时具有比较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时代气息。

  教科书的编写避免“告诉式”,重在提出问题,揭示现象,设置具体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整理、体验,并尝试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知识介绍精要、有用,多举案例;练习活动丰富多样,贴近学生实际,可操作性强。同时,还有一些延伸性、拓展性、探究性的思考与练习题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第三,趣味性。既然是选修课,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如果说必修课教材为保证学生的“基本营养”而有时不得不牺牲趣味性,内容可能显得有些枯燥,那么选修课教材则更多的是考虑它的可读性,要设法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所以,不少选修课教材都把趣味性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文选类选修课教材的经典性和可读性并重,设计有趣的思考练习和探究活动。语言文字应用类教材容易流于像大学中文系的汉语教材那样进行纯粹的陈述性知识讲座,但编制方式灵活,行文表述生动,注意联系生活中鲜活的语文现象和语言实例,设计相关的言语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如《语言文字应用》这本教科书分8课,分别是:走进汉语的世界、千言万语总关“音”、神奇的汉字、词语万花筒、言之有“理”、语言的艺术、语言是社会的镜子、语言文字应用的新天地。每课分4节,每节包括“引子”“活动”“工具箱”“小试身手” 等内容。这样的标题有吸引力,能引发学生打开课本先睹为快的冲动,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选修课教材进一步克服了以前必修课教材编者高高在上耳提面命的编写姿态,而是俯身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进行语文旅行。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无处不在。既考虑到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同时又要针对高中生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内容饶有趣味,呈现方式生动活泼。

  第四,针对性。针对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针对必修课教材的必要补充,如根据“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两个系列编写的教材,课内大多学习的是这四种文体,选修课再深入一步,自然成为必修课教材的必要补充。二是重视教科书的适用性。为了使本套教科书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编写中充分尊重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实际,关注城乡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学生的实际需要。如《中国民俗文化》强调为不同生活状态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语文学习与探究活动。三是针对语文的实际应用,如根据“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两个系列编写的教材,它们与时代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现代教育家蔡元培早在1915年就指出,“中等教育,常含有三种作用:①高于小学教科之普通学;②应用于职业之能力;③高等教育之预备是也。”[8]一般说来,学校课程包括文化科学基础课程和实用性课程两类,语文显然属于文化基础课程,它的实用性较差,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而总是靠多年的语文学习而获得能力,积累素养,尤其是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已经获得,所学很多内容更谈不上过多的实用了。从这个角度说,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置目的主要就是基于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修养的进一步要求,多属于锦上添花之举。所以,新一轮高中语文选修课五个系列,多数实用性较弱,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现行普通高中主要职能为“高等教育之预备”。但是,这次选修课的设置也一定程度上注意了它的“应用于职业之能力”的课程功能开发,五个系列中的语言文字应用这个系列就是为语言的实际应用而设置的。其实,无论是准备升学的学生还是准备就业的学生,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这个系列的科目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建议

  开设选修课是这次高中新课程的最大亮点,选修课的实施也成为这次高中新课程的最大难点。这次高中新课程,要求在高中全面开设选修课程,对于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来说是个挑战。

  1.尊重实际,量力而行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着眼于与国际教育的接轨,体现了这次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描绘了我国未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宏伟蓝图,强调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具有宏观性、前赡性、甚至超前性。教科书的编写,当然要贯彻这些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各地在文化教育上的不平衡,包括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社会心理期待等等,各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无视这种差异,容易导致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各地区、各学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吃透课程改革精神的基础上,要充分尊重本地、本校的实际,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这个“实际”,既指教师的实际,也指学生的实际。每个教师的专业基础、教学风格、教学经验不同,选修课程的安排要尊重这个实际。学生的学习兴趣、未来发展方向不同,对选修课程的期待和要求也不一样,也应予以充分尊重。

  2.分清层次,突出重点

  选修课教科书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五个系列编写,共15册,体现了高中语文新课程的“选择性”要求,是供学生和教师有选择地教学的,决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模块都要学,也不是要求每个教师每一个模块都要教。这就像吃自助餐,摆出来的品种可能有数十种,但具体到每个人只选择其中的几种就够了,完全可以也应该“各取所需”。考虑到教学上的方便,我们把15种选修课区分为两个层次,其中6种加★号的为重点推荐的选修课,其余10种为一般选修课,并不是说一般选修课就不重要,比如《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是实用类作品,而“实用类文本阅读”也被《考试大纲》列为选考的内容之一。

  3.注重基础,培养能力

  新课程区分了必修和选修,有的老师就以为必修课注重给学生打下“共同基础”,选修课注重“多样选择”,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服务的,选修课就不需要重视打基础了,这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解。“基础性”应该是贯穿到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的,高中仍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4.贯彻“两纲”,提高素养

  所谓“两纲”,是指教育部制订的有关高中语文教学的两份指导性文件,一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过去叫“教学大纲”),二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大纲 语文》。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勿庸置疑,理所当然。同时,在高考已成为我国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的大背景下,要求我们的教师只顾前者而不顾后者,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负责任的。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教学考试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前者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后者根据考试的特点和要求,把“语文素养”具体化为几种基本的语文能力,即现代文阅读能力、古代诗文阅读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当然,有些语文素养,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无法用试卷来分级分等的。

  从《登岳阳楼》看古诗意境

  (20分钟片段案例)

  (建瓯一中 周文娟)

  同学们,刚才我们朗读背诵、整体感知了杜甫《登岳阳楼》,现在我们从这首诗的意境来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小组合作探究1

  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100字左右,先组内交流,然后选出组内写得最好的在班上交流。

  参考示例: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矗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晨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阔大极了,壮美极了!

  小组合作探究2

  你用什么词来归纳本诗的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小组合作探究3

  说说下列诗句各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宁静、安谧、恬淡)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明净绚丽)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浑苍凉)

  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萧瑟苍茫、空阔高远)

  小组合作探究4

  教师提问:什么是意境?

  学生探究:意境,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古典诗歌中意境由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组合成的场景,在整体上耐人寻味的诗歌艺术境界。

  教师提问:你能举出古典诗歌中常见意境吗?请举出相关诗句。

  (学生举例,教师补充)有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等,一般都两两相对。要准确握意境,我们只有置身诗境,才能缘景明情。

  学生举例略。

  小组合作探究5

  我来练一练: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意境的理解。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参考答案: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冷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蛾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结尾“月如霜”三字,以满目如霜的月色来烘托四周的沉寂,透露出少女吟罢之后心境的清冷和吟声给听者带来的莫名的惆怅,从而留下了无穷的韵味。

  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通过置身诗境来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一般来说试卷上对意境类考查如: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所以 “意境类”试题答案由三部分构成:①什么图景;②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

  课后反思:

  1、选修课该怎样上?

  2、如何才能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3、怎样才能导而不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新课程强度“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确立教学目标尤其重要,特别是对单元目标的准确构筑把握。以必修课为“点”,“点”上求精求深,“点”上求辐射;以选修课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选修”是必修的辅助与变通,是更有弹性的发展性教育的延伸。本诗为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文,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为了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选择这一首诗做为一个点,一个示范,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过这首诗来探讨选修课该怎么上的问题。

  改写,是这个片段最出彩的一笔,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再现或还原诗歌中现场,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让学生置身诗境,,更深入把握和品味诗歌意境美。既教会了学生一种品味意境的办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也训练了学生的文笔,可谓是一举两得。学生能从这个片段的训练中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由此及彼,教是为了不教,把这个片段作为一个例子,应该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功效。从更大层次上说,这样以杜甫的诗为“点”,以古典诗词为“面”,“点”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就能自然地并有意识地打通杜甫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点”与“面”。

  列举出古典诗歌中常见意境,是这个片断中第二个亮点。在平常训练中往往会发现学生面对试题无从下笔的现象,一般都是苦于不知道用什么词来表达,即便会表达也不够凝练,半天说不到点子上,基于这点,让学生举出古典诗歌中常见意境,并给出相关诗句,无疑是给了学生有米之炊,为学生准确无误答题做好了余粮储备。从教师教的角度是高屋建瓴,放得出去,收得回来,让选修与必修不即不离。

  我来练一练,这个环节起到复习巩固、链接高考的作用。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运用,练习能够使学生由此及彼,进行延伸拓展,尤其是选修课的内容要与高考紧密联系,相对渗透。从本质上说,开设选修课同提高学生素质适应高考并不矛盾,特别是加强了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因此选修课不能随意不能太宽泛。而应该实实在在把基础落实了到位,切不可随意走江湖。这样做为学生补缺补漏,让选修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服务。

  最后要说的是教法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是新课改的最大呼声,转变观念,完成角色转换,从我们教师做起。让课堂从原本展示教师学识才能的舞台,转变为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的天地。学生们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问题的探究者和解决者。只有这样,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让课堂活起来。

  选修课程的设计,其目的在于更好的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也是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只有从细处引导,总体把关,才能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的精神和合作探究的态度。高中语文应该在落实了好必修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开设出既能符合学生兴趣和语文特点,又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选修课。

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课《项羽本纪》教学案例分析》出自:卡耐基范文网
链接地址:http://m.gjknj.com/duwu/35156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

卡耐基范文网 最近更新 免费论文网 公文素材库 文库114

© 卡耐基范文网 m.gjknj.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