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找项目 导航

贫困村精准脱贫规划

来源网站:创业找项目 2018-06-16
创业找项目

篇一:xx村扶贫规划2013-2019

甘州区**乡**村

扶贫规划

(2012--2019年)

编制时间:二〇一四年二月

甘州区**乡**村

扶贫规划

(2014--2019年)

开展“扶贫攻坚”行动,是省委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立足推动转型跨越新实践,着眼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新要求,作出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为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市、区委号召,按照**乡发展规划目标和“扶贫开发”工作要求,现结合**村实际,特制定本村扶贫开发规划。

一、基本概况及致贫原因

(一)基本概况

**乡**村位于甘州区城南34公里处,辖4个社,213户,810人,耕地面积2785亩。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85元,低于甘州区平均水平。

干旱缺水,种植结构单一,资源匮乏,无集体经济来源。耕地少,种植结构单一是制约全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全村213户,户均有劳动力1.36人,劳动力仅占总人口的40%,而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的收入也较低,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对家庭收入的增加没有多大的贡献。由于群众积累少,底子薄,很少有从事运输业、建筑业和加工业的经济能人。

现有贫困户29户,100人,其中一社 户、 人,二社 户、 人,三社 户、 人,四社 户、 人,五社 户、 人。其中,低保户 户,

五保户 户,扶贫户 户,因病致贫户,因残致贫 户,因学致贫 户,因灾致贫 户,缺土地 户,缺技术户,缺劳力户,缺资金 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户。截止2014年住房为危旧房的 户,无卫生厕所的户,主要燃料为柴草的户。

(二)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发展的因素

1.受区位劣势的影响,村社经济发展滞后

**村远离张掖市,接受经济辐射的机会小,虽然国家给予了特殊优惠政策和直接的财政转移支付,但与全区相比,**村的发展速度仍显缓慢。再加上**村自然条件较差,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人力资源质量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村贫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小学文化程度占%,初中文化程度占%,高中文化程度占 %,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 %。与全区相比,文盲、半文盲劳动力相对较多,高出全区近十个百分点。贫困户思想保守,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意识不强,缺乏致富思路和致富技能,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3.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村社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村70%的农田灌溉渠道陈旧破烂,65%的农田灌溉渠道为土渠,40%的通村主干道未硬化,60%村社道路为泥土或砂砾路面。尤其是贫困户的通路、通电话拥有率分别落后于非贫困农户15—20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4.农业基础条件较差,产出效益普遍较低

**村耕地以半坡地为主,大多数耕地单位面积小,土层薄,墒情差,机械化程度低,农业产出效益差。人均耕地有限,而且水浇地面

积更是不足人均1.4亩,农业生产基础十分薄弱。

5.三大产业结构单一,非农产业发展不足

**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高达86.4%,其中,有90.32%从事种植业;从事第二产的劳动力比重为11.7%;从事第三产的劳动力比重为1.9%。贫困户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96.8%、1%、2.3%,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以效益低下的小麦、大麦为主,非农产出比重较低,经济发展实力较弱

二、思路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正视现实、挖掘潜力、扬长避短、奋力追赶、转型跨越”的总要求,以29户贫困户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加强贫困户所在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坚持一手抓贫困户贫困村整体脱贫,一手抓脱贫后的巩固提高,全面促进贫困乡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二)规划原则

坚持精准扶贫与普遍受益相结合,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三)规划目标

1.紧扣持续增加收入这一核心。确保29户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到2016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

达到8000元以上,其中,非农收入比重为35%。到2020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50元以上,非农收入比重达到46%,贫困面低于5%。

2.做到不愁吃、不愁穿。无论丰年灾年,100个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都有可靠保障,吃穿条件有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家里有余粮,手头有余钱。 3.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到2016年,**村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9%以上;完成 户贫困户危房改造,80%以上贫困户危房得到改造。到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9.5%以上,所有农户住无危房。

4.实现四大突破

(1)基础设施建设。到2016年,**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7%以上,实现动力电到所有贫困户。到2018年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到2020年,**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9%以上,普及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2)富民产业培育。到2016年,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取的收入超过40%,贫困户从非农产业中获取的收入超过50%,到2020年,初步建成种养加、产供销协调推进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

(3)公共服务保障。到2016年,**村有标准文化活动室,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和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确保所有平困人口生活标准高于国家扶贫标准,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100%。

篇二:2016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点

2016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点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我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推进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的部署与要求,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和责任体系,深入开展“四帮”活动,扎实推进“五个一批”,大力实施64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夯实贫困村脱贫基础,确保完成2016年脱贫目标任务。

一、全面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方略

1、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通过现场会、培训会、宣讲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做到学深悟透,领会精神实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落实“六个精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扶贫攻坚工作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带着感情真扶贫,按时完成2016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2、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

结合调查摸底情况,分门别类制定脱贫计划。落实相关政策的计划,精心组织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文化扶贫、小额信贷、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等精准扶贫计划,并细化方案、完善措施。

3、编制扶贫规划。围绕“五个一批”、“一无、四通、四有”,制定贫困户精准脱贫规划,编制贫困村扶贫规划。由扶贫办牵头,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等部门配合,结合64个贫困村的自身优势、产业特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协调交通、水利、卫计等相关部门,制定贫困村项目建设规划,把涉农项目、水、电、路、卫生等基础设施项目,尽量向贫困村倾斜。对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统筹规划,捆绑集中使用,做到哪里有贫困,资金就投向哪里,让贫困人口精准受益。

二、全面提升精准扶贫工作水平

4、突出产业扶贫。把培育造血功能作为精准脱贫的重中之重,深入探索“要素合作”模式、“田园+”观光模式、龙头企业建基地带贫困户模式、合作社链带贫困户模式等等,为贫困户提供更多的技术、资金和服务,支持、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花生、养殖、蔬菜、林果等特色产业实现脱贫。扶持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和致富带头人,通过上联农科院校、下联种植大户、外联销售加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帮扶贫困村培育2—3个种养加特

色产业,帮助贫困户发展1—2个特色种养项目。做实朱集镇旺午村鲁花花生制种基地、峪山镇黄湾村光伏发电产业、程河镇常庄村柳编产业、伙牌镇食用菌产业、黄集镇养羊养牛产业等试点项目,推动产业扶贫。

5、强化整村推进。各相关部门,大力向上争取项目,整合全区所有涉农资金,重点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对照“一无、四有、四通”标准,与“三万”活动、绿满襄州、美丽乡村等相结合,加大贫困村的危房改造、乡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村庄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夯实贫困村脱贫基础。配套实施贫困村村级活动场所、便民服务中心、乡村文化卫生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提高贫困村公共服务水平。

6、抓好金融帮扶。联合区农商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台《襄州区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方案》,对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三年期限、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的贷款政策,解决贫困户担保难、抵押难、贷款难的金融扶贫难题;为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提供贴息贷款支持。驻村干部帮助贫困户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帮扶贫困户选好金融扶贫项目,提高贫困户的申贷率。

7、注重扶志扶智。加大扶志扶智力度,鼓励贫困群众变被动为主动,释放潜能与活力,树立快脱贫、早脱贫的思

想和干劲,提振脱贫信心。开展花生水稻高产、林果栽植、畜牧养殖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要领,为增收提供技术保障。开展“新型农民”、“雨露计划”培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至少掌握一项就业创业技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加大职业教育支持力度,让贫困人口中“两后生”学生至少掌握一项职业技能。

三、全面夯实精准扶贫基石

8、加强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在甄别扶贫对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扶贫信息档案资料,完善扶贫工作和对象信息采集办法程序,及时回应社会公众质询,实现资源共享和动态管理。加强镇、村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将扶贫信息纳入农村网格化管理,加强镇、村网格员培养管理。

9、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对中央、省、市、区及部门的扶贫资金,各项目主管部门要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督,确保每一分一厘都用在扶贫开发;加强资金审计、检查,健全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审计监察等监管机制,建立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扶贫资金运行、项目实施安全。

10、加强驻村工作队管理。加大驻村帮扶力度,要求驻村工作队能沉下身心深入扶贫一线,摸清贫困底数,瞄准贫困根源,完善建档立卡资料,帮助贫困群众制定脱贫计划、解决实际困难、发展致富产业。加大工作队监管力度,对工作队下发《扶贫工作纪实簿》,对村下发《工作队签到表》,

对户下发了《入户登记表》,对工作队进村入户进行规范,确保工作队能够按要求到岗到位,为群众脱贫服好务、出上力。定期不定期开展检查指导,及时了解掌握工作队的工作进展和成效,真正让驻村工作队“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

11、加强社会扶贫管理。本着“自愿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全区开展企业与贫困村实行“一对一”帮扶活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工作中来。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慈善协会、专业技术人才、志愿者等社会各界,通过爱心捐助、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形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的大扶贫、大社会、大促进格局。

四、全面提高精准扶贫保障能力

12、夯实基层组织。全面加强贫困村“两委”班子建设、阵地建设、村党组织建设,使村党支部成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坚强堡垒,村支部书记成为脱贫致富的领路人,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充分发挥村“第一书记”领头雁的作用,结合个村实际,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途径,确定致富产业,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与区委组织部联系,结合“雨露计划”,对64个贫困村重点培养“三个人”(培养一名乡村医生,培养一名致富开路人,培养一名村支部后备干部)。

13、加强督查考核。联合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办室、

篇三:村级脱贫计划

王马山村脱贫计划

(2015—2017年) 根据汉家岔镇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署安排,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强民,富民、奔小康、打造生态文明乡村”为主线,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建设经济强村,与全镇全县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精准扶贫。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社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向建档立卡贫困社和贫困户的发展倾斜。坚持基本政策精准到人,帮扶力量精准到户,基础建设(产业)精准到村组。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镇政府对脱贫工作负总责,把脱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农

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三)齐心协力,合力推进。各社、各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资金、项目,在制定政策、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要向8个建档立卡贫困社倾斜,形成工作合力。

(四)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坚持脱贫与建设美好乡村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充分发挥田头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倡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总体目标

按照“三年实现脱贫,五年同步小康”的总体目标,到2017年实现8个重点贫困社脱贫。基本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全县平均水平相等,确保贫困发生率低于8%,全面摆脱贫困。

(一)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32元,到2017年达到3500元,年均增长15%。规划期内,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1640人下降到2017年的317人,贫困发生率由77.8%下降到8%以内。通过扶贫开发,力争本村村民整体经济年收益与当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

步增长,到2017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以上的农户达到90%以上。

(二)基础设施不断加强。2017年实现农村水泥公路到组率达80%;解决2106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安全率达到99%,配套完善村级供水设施;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60%以上。到2017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目标。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9%以上。建立健全村级卫生室及配置合格村医,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确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到2017年,村庄绿化率达到76%以上,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6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处理,村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小流域治理率达到70%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绿化率达50%以上,生态区得到有效保护。预警、监测、应急、救援系统功能齐全,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五)乡风文明程度大幅提高。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17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率达到100%,村民自治、民主法制创建面均达到95%以上。

(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到2017年实现“四有”目标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达到100%。加强村级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实行村干部集中办公和“背包”服务、网格化服务,到2017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基层便民、为民服务体系。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着力加强特色农(林)业建设。

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 “一村一品”,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建设,着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托优势,因地制宜,做大做强本村特色产业,到2017年,发展党参、黄芪和柴胡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0.9万亩。

(1)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全膜玉米:进一步做优做强全膜玉米种植。按照环境生态化、园地清洁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产、抗旱、优质和生态的全膜玉米产业基地。因地制

宜,以朱母生态观光点为主线,大力发展村级生态旅游文化。

马铃薯:着力建设标准化生态马铃薯产业园,加快改造低产马铃薯品种。到2017年,发展高产优质生态马铃薯3000亩。

生态养殖:到2017年,年出栏生猪200头,小尾寒羊羊5266只。

(2)大力推广成熟产业

小杂粮:以荞麦、大豆、胡麻等主要传统品种为主,引进、开发、示范和推广,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量和品质。到2017年,计划发展小杂粮种植900亩。

(3)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枣树和核桃:到2017年,发展枣树、核桃产业园1745亩,拓展农民增收途径,提高农民收入。

2.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规范、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7年,

贫困村精准脱贫规划》出自:创业找项目
链接地址:http://m.gjknj.com/duwu/639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

创业找项目

© 创业找项目 m.gjknj.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