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范文网 导航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最新7篇】

来源网站:卡耐基范文网 2023-02-27 10:27:20
卡耐基范文网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7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贴心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掌握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等。

⑵ 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⑵ 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朗读诗歌的主要方法,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文章,感受内容

一读,辨字音。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二读,知大意。给诗歌另拟个小标题,例如:我心中的大海;山里娃的梦……

三读,理内容。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例如:

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第二节写我追寻心中的海;

第一节写我童年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长大后的感悟和信念;

……

朗读方法可多样化。自由朗读,齐读,男女分节读等,可视情况灵活运用。力求以形式丰富的朗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对诗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和整体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里的‘种子’是指什么?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山的那边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为什么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

妙词佳句赏析,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更坚强了。

四、精读课文,设计脚本

好诗不厌百回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例子:

哦,山那边 / 是海吗?(“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在 / 山的那边,是海!是 / 用信念 / 凝成的海(“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先由学生独立设计,小组内交流、试读,然后在班级展示。

明确:第一节情感变化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最后融合全班的设计成果,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五、体验与反思

经过这样反复的朗读,你们明白了诗中的“山”和“海”象征什么吗?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1、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小时候――――爬山、看海――――失望(不懂妈妈的话)

长大后――――生活、信念――――自信(悟出妈妈话之含义)

现 在――――生活、哲理――――勇敢面对困难,追求新的生活。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篇二

能力目标:

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相信理想可以实现,要为之不懈奋斗。

教学重点:

顺畅地朗读这首诗,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

理解诗中“海”和“山”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式:

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重点是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课文,初步学会如何朗读、齐读,讨论第1节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学情分析:人教版新课程改革教材,各个单元以专题形式出现,第一单元专题: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叙述,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2、

导语 设计1: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古老悠久,充满魅力的首都北京,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由同学的回答,导入 新课: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导语 设计2:

同学们回忆以下,你的童年有过怎样的幻想?导入 新课。

3、作者简介和题解:王家新,1957年出生在湖北省山区---武当山下,一直到1978年读大学才走出大山。1982年毕业,到师专任教。后来为更高的追求,又在1992年到英国,1994年回国到北京教育学院任教。本诗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词典解决字词(投影)

提出齐读课文的要求。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shùn间

3、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出语气,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如何读出语气和感情)

同学回答,互相补充。

第1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的想望和困惑,现实中“山”和“海”;

第2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和 “海”是理想中的境界。

三、朗读、分析第1节

1、 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1)这一节写作者什么时候的事?

(2)“我”想了些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同学们通过想象思考)

(4)这里“山”与“海”分别指什么?

讨论明确:

(1)童年时。

(2)山外世界,爬到山顶看海,没看见海,看到“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我”哭着回来了。 (

3)“我”没看见大海,看见的依然是山,非常沮丧、失望,看到山也好像“铁青着脸”嘲笑“我”。拟人手法。

(4)现实中的山,也是一种阻碍他们想实现的实际生活的世界。大海,一个想象中世界。

四、作业 :读一读写一写 每个词一行,每行5遍。

第2课时:

重点是讨论第2节诗,感知全诗内容,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

一、字词擂台赛,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略

二、朗读第2节,思考、分析:

1、 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 投影下列问题,分组讨论:

(1)这一节中的“山”与“海”又指什么?

(2)指名朗读“因为我听到还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你怎样理解这些诗句?

(3)指名朗读“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你对这些诗句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

(1)“山”重重艰难险阻,“海”理想境界(“用信念凝成的海”要到达理想境界,必须历尽千辛万苦,有坚定信念,百折不挠。

(2)作者相信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渴望理想的实现。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我”不懈地奋斗,滋润着心灵;充实而有活力,给“我”鼓舞,令“我”激动。枯干:对理想的渴望。

(3)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顶峰,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

三、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围绕: 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

3、 小组合作学习: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或者你最喜欢的一句,说明理由。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互相交流。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引导、点拨:

(1)、“铁青着脸”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2)、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

(3)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妈妈,那个海呢?”(师故意带着怨恨的口吻朗读) 主要是疑惑不解,因为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我”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

(4)难点: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点拨:“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可见,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全班齐读,体会读法。“飘”和“扎”都作重音处理。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5)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不要企图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6)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兴奋、惊喜啊! 可见,遇到困难时,理想能激励我们战胜困难。

4、写作特点:

(1)运用象征手法,意象壮阔,意蕴丰富。

(2)诗歌语言凝练,含义深刻。

四、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延伸与拓展: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同学自由畅谈。

六、结束语: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 bb.net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好,那就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七、布置作业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八、板书设计 :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海”——理想境界

象征

“山”——重重艰难险阻

教学反思:在进行内容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如何拿书

2、齐读的要求即如何读出语气和感情

3、齐读的要求

4、学生分组讨论的要求。

“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现代教学媒体进一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三

课题

《在山的那边》

总课时

2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诗人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2、加强朗读训练。

3、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对于“痴想”、“隐秘”“飘”“枯干的心灵”重点词或短语的理解。

2、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和精神进行培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诗人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思想感情。那么,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这节课我们细细品味诗人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语言,来进一步感受是人的情怀。

二、新课研讨。

1、请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注意诗的节奏、重音,品味诗句感情。

2、请学生找出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

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句诗表现了孩子怎样的情态啊?把“痴想”换个词试试?

为什么其他的词无法表现?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这句写的是诗人自己吗?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

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朗读这句是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读试试。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三、重读课文,领会感悟。

开始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不够理想,现在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再把全诗朗读一遍,相信大家一定大有进步!

四、布置作业。

1、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2、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齐声朗读。

通过节奏、重音等品味诗句的韵味。

学生自学讨论。

思考某句诗之所以吸引自己的理由。

和小组的同学交换意见,如有自己不懂的诗句,也可以和同学讨论。

“痴想”意思是发呆得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面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学生有感情朗读前后共五句诗。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知识衔接

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课文分析和朗读训练结合起来。

板书设计

课后记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

2、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3、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二、指导朗读

1、 诗歌通过精炼、优美而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语意重音。)

2、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 指名读 → 评价 → 齐读。

三、整体感知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

2、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诗中的“海”与“山”还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3、请同学们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4、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感悟?(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四、问题探究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7、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

(1)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5)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7)“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五、学生质疑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5)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明确:

(1)小时候理解的山是指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体验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

(2)“我”虽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顶之后,又坚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远方召唤着我,鼓舞着我。诗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海。而达到这个目标,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海”终将展现在你的眼前。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3)“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创作谈)

(4)由“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前后的心情是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让人兴奋、惊喜。

(5)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第一部分,他以一个孩子的语调写出,“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与“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3、学生表情朗读全诗。

六、体验反思

1、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2、全班激情齐读或齐背。

3、教师小结

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2、请把自己的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在读中熟悉诗歌的内容。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

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

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五

【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以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说教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诗歌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

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2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揭题,板书课题、作者。

2、师:你们在刚看到这个题目时,有没有猜想过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

猜一猜老师希望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

山的那边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希望,这是因为大家所讲的城市、大海、草原等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已经成为了一种理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这个从湖北的大山中走出来的诗人的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前要求学生讲讲朗读的几点要求,然后尽量读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2、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点评、指导。

3、教师配乐范读,师生有感情地配乐齐读。

4、我们已经读了那么多遍,你们明白王家新要说什么了吗?

5、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山海

困难理想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可从不同角度)

板书:时间童年时期长大以后。

事情渴望“海”追寻“海”。

心理向往和困惑感悟和信念。

方式与妈妈的对话与读者的对话。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那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注意:回答时要采用“我认为(词)用得好,好在”的句式;

或“我认为(句子)写得好,好在”的句式。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3、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4、在讨论中结合学生的理解再次穿插朗读指导,准确把握重音、停顿等。

5、试背。

四、体验与反思

1、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五、总结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你们的面前正横亘着很多座高山,但只要坚持不懈,山重水复后必能柳暗花明。

最后,我为同学们朗诵一下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诗《山高路远》作为这节课的尾声,让好诗伴你健康成长!

《山高路远》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不论激越/还是宁静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呼唤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六、布置作业

1、根据自身实际抄写词语,准备听写。

2、选择喜欢的诗句背下来,有能力的背诵全诗。

3、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二。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三。教学难点:

对“山”与“海”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大山的画面。找一位同学口头描述怎样才能看到海景。

现在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请打开课本(板书课题:在山的那边)

(二)检查预习

1、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抽同学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问:山那边到底有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1、教师朗读课文(同学们一定比我读得好)

2、配上音乐有感情的齐读。

指导朗读,朗读时语速与情感的关系,重读与词语意思的关系。

朗读要求:放声朗读,正确流利,充满感情。

达到效果:与诗人的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

3、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1)第二节中,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

(2)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四)研读与赏析

“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这种理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请你把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找出来,细细品味。(自读课文)

揣摩诗歌语言的凝练而有丰富的内涵。(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引导)

“铁青着脸”。拟人——颜色(表面);心情不好(实际)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

“飘”——轻(意思);童年认识肤浅

“扎”——不懈努力;深(意思)

2、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1)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2)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举成功,一旦失败怎么办?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不能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长的,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3)用响亮的声调和喜悦的心情读最后几句,“是的……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此句有人生哲理,当愿望实现了,就高兴万分,你有成功的经历吗?

齐读并试背有哲理的语句。

五。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六。作业:

以“大海”或“山”为话题写一首现代诗。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最新7篇】》出自:卡耐基范文网
链接地址:http://m.gjknj.com/special/4998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

卡耐基范文网 最近更新 免费论文网 公文素材库 文库114 范文 公文驿站 公文集锦

© 卡耐基范文网 m.gjknj.com 版权所有